动与静:大踏步前进的祖国与和平安宁的家园

一、动与静:大踏步前进的祖国与和平安宁的家园

1949年10月1日开启中华民族的新纪元,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开始复苏,举国上下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对新生活的赞美,对建设新国家的热情与豪情都在歌曲中生动地展现出来。“据中央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三年来(1949年10月—1952年10月)全国优秀群众歌曲评奖’活动的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三年中,全国词曲作家发表的各类题材和风格的歌曲作品总数在10000首以上。在这次评奖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就达114首之多,可见当时歌曲创作之盛。”[1]其中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作品《歌唱祖国》(王莘词曲,1950)、《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1956)甫一问世,就受到广泛欢迎,并传唱至今。

《歌唱祖国》被誉为“第二国歌”,是一首体现国家气魄的力作。歌曲采用进行曲体裁,富有行进的气势。号角式的前奏,催人振奋、抖擞精神。副歌以连续上行的分解主和弦的旋律开始,带动高昂的情绪,唱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强劲的节奏如同心跳的脉搏,让人热血沸腾。与副歌弱起不同,主歌强起,旋律上下起伏波动,仿佛步履坚定大踏步地行进:“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紧随其后,旋律一路上扬,表达“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灭亡”的自信与豪情,到“叫他灭亡”则是连续的下行,词曲紧密贴合。歌词韵脚为江阳韵,音节开放响亮,而音乐采用西方自然大调式,又让歌曲色调明亮,新中国一派光明的前程举目可见。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电影讲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故事。影片中,在战火停歇的短暂时刻,战士们栖身在岩洞里,思念远方的祖国,此时,一位女战士柔声细语的歌声响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旋律如波浪般高低起落,以均匀的八分音符为主,穿插二分音符的长音,展现大河、稻田在风中舒缓的动态,偶尔加入的波音装饰,如同阳光照在水面上闪动的光亮。而河面上“艄公的号子”声、波浪中晃动的“白帆”则让随歌展开的联想视野更开阔、画面更生动。这首歌采用民族调式,更加强了主歌部分平静祥和、温暖亲切的情感体验。就这样,荧幕上是“祖国—家乡”的情境映现在身在异国他乡的战士的脑海里,荧幕下则勾动起所有祖国儿女的心绪。副歌以合唱的形式出现,音乐以抑扬格的节奏开始,从属音5到主音,表现出情绪坚定有力,而两个5音之间的附点,又在这有力之上显得无比自豪。电影中所有战士齐声歌唱,唱出了所有中华儿女豪迈的心声。

《歌唱祖国》具有行进的“动”势,如同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大踏步走在发展壮大的路上。这样富有动势的歌曲在当时还有很多,比如《我们走在大路上》(劫夫词曲,1963),表现中国人民高抬起头,挺着胸膛,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唱出战胜一切自然灾害和艰难困苦的勇气与力量;《克拉玛依之歌》(吕远词曲,1958)以一个牧民的亲身经历,赞颂新中国石油工业建设成就;《马儿你慢些走》(李鉴尧词、生茂曲,1962)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让人“看不够”、幸福生活让人“爱不够”,等等。《我的祖国》洋溢“静”美,那是生活在新社会里的人们内心和平安宁的写照,如此安静祥和的歌曲还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其格词曲,1952),以蒙古族民间曲调为素材,旋律宽广舒展,心绪开阔安静;《草原夜歌》(张加毅词、田歌曲,1959)以平稳进行的旋律,展现美丽的草原之夜的景色,被誉为中国式的“小夜曲”,等等。歌曲意境之“动”与“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