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轰鸣中的诗意与情怀——辽宁工业题材电视剧中的长子形象

机械轰鸣中的诗意与情怀——辽宁工业题材电视剧中的长子形象

在年产量惊人的中国电视剧市场,工业题材电视剧并不是媒体和投资方关注的焦点。相比较,工业题材电视剧的现实意义,电视剧作品的数量,特别是优秀电视剧的数量与其重要地位并不匹配。很多学界专家和业界人士都曾指出:“工业题材电视剧的长期缺位,与庞大的作为社会重要主体的工人群体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他们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改变国家面貌所作出的居功至伟的贡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1]我国有一亿多产业工人大军,而反映其生活状态、精神面貌的影视剧作品数量却屈指可数。可以说这类题材的电视剧作品在创作和研究领域都严重缺席,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空缺。

工业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包含着几个重要的符号化元素:工业景观、工人群像、工厂空间等。这些钢筋水泥的冰冷空间与热血激情浇筑着的理想信念与生命热情混合在一起构成了工业题材电视剧独特的叙事图景。而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辽宁,这一令人骄傲的“长子形象”符号也被多次应用在工业题材电视剧中。

“共和国长子”最初是对辽宁在全国工业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荣誉称呼,之后延伸至整个东北地区,人们用这一称谓来赞誉东北三省在全国工业整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全国工业发展领域中的带头作用。作为“共和国长子”,辽宁在新中国工业建设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历史性巨变很多都与工人、工厂、工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炼钢铁”、工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再到由体制改革带来的工人命运的转变等,这些都为工业题材电视剧的编剧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也为工业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多元化表达的可能性。而反观作品,残酷的现实却是工业题材电视剧数量少,具有思想艺术价值的高质量上乘之作更是少之又少。

纵观近二十年的工业题材电视剧,辽宁的共和国长子形象与工业题材电视剧常常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那些在国内引起广泛反响和得到较高评价的工业题材电视剧作品中,频繁出现了辽宁工业景观和辽宁工人形象。尤其是国内知名编剧高满堂的多部作品中,共和国长子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大工匠》《漂亮的事》《钢铁年代》《大海风》《工人大院》这些作品描绘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工业图景、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充满着激情与温情的工人阶级群像,呈现出工业题材电视剧的独特审美特征。除此之外,由辽宁省委宣传部、沈阳市委宣传部牵头,多家国内知名影视制作公司精心制作的工业题材电视剧也使得辽宁工业题材电视剧成为辽沈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透过这些精良之作,辽宁的共和国长子形象被不断确立。新时代的十六字辽宁精神——“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在一部部辽宁工业题材电视剧作品中,在一个个鲜明生动、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身上得以体现。

长子形象的塑造既是电视剧创作者自觉的创作行为,也是很多辽宁籍电视工作者创作的目标。辽宁工业题材电视剧中长子形象的塑形,抑或说辽宁形象的塑形是通过电视剧空间环境的描摹和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成的。那日夜无休、始终灯火通明的厂房、隆隆作响的机器,忙碌的产业工人、积极进行科技研发的工程师,仿佛都在向观众诉说它彼时的辉煌。而那彼时空旷的厂房、蒙灰的机器,孤独的背影也无不体现着时代变革中共和国长子的落寞。新时代东北振兴计划重新规划了辽宁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新一代辽宁工业建设的参与者们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和国长子的初心与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勇敢面对困难与挑战,踏实肯干、不断进取,共和国长子亟待重新焕发蓬勃的青春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