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自我牺牲的工人英雄形象
20世纪50年代,东北作家群主将之一白朗创作、发表了中篇小说《为了幸福的明天》,塑造了一个既是普普通通又是非同寻常的出身苦难、没有多少文化却有着高尚品德的青年工人邵玉梅的英雄形象。邵玉梅从小便受了许多苦,遭了许多罪。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孩,玉梅生得惹人喜欢,拾柴捡粪,薅草拔苗,十多岁的女孩儿干活有眼力见儿,“村里的人谁不说玉梅聪明伶俐长得俊呢?”可本该成为父母掌上明珠的她,因为不是亲生的女儿,所以不得母亲的喜欢。秋末冬初的时候,母亲怕儿子着凉,命令玉梅去捡拾烧柴,捡不来柴不是吃不上饭,就是挨一顿揍。母亲的命令像一道圣旨:“一个丫头家,冬天没事,别呆懒了,出去要饭吧。”玉梅从小就爱面子,她吃不上家里的饭,又不张口向外人要。街坊邻居心疼玉梅是个受气的孩子,就把剩饭给她吃,玉梅常常是给人家干一些零活,用自己的劳动挣一口饭,用自己的双手换来微弱的生存,“这样的饭她吃得最香甜”。一连串的苦难把玉梅打磨得更坚强,她自己找到苹果园包苹果的工作,用自己的聪明和机警与鬼子斗智斗勇,用自己的善良和热情帮助朋友。“当她受到虐待和委屈的时候,只要看到她那紧闭的嘴唇和那不转动的眼珠就可以体会到她内心的反抗情绪。”玉梅就是在这样沉默的反抗之中渐渐地成长起来。玉梅要做“男人一样的女人”,看到大哥有手艺进了工厂,二哥参军保家卫国,她多想自己和他们一样能够工作和学习。在嫂子入门后,玉梅的日子便更不好过,玉梅失业后,她便成了嫂子的眼中钉肉中刺。玉梅在挨了嫂子的巴掌后明白了:只有凭自己劳动挣来的饭,才能吃得理直气壮。在受到二哥“这时代女人也要为人民出力了,希望你作一个有用的女人”的鼓励之后,玉梅好强的个性鞭策着她突破重重困难进了六一工厂当女工。在和工友们的相处中她感受到了温暖的气息,活了十八岁,这是第一次享受这么多的友情关切,也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她从心里感动,从心里愉快起来了。”
少女时期母亲的重男轻女、成年后嫂子的百般刁难、地主的狠、日本人的凶、亡国奴的苦……邵玉梅从旧社会的重重压迫里走来,她有中国妇女隐忍、坚韧的品性。她是一个底层的沉默的受难者,当这样一个被歧视、被侮辱的女人走在新世界的阳光下,她很快感受到了来自工友的温暖,党组织的关爱,以及爱情的悸动,找到了归属感、尊严感和工人阶级的力量感。“自从走进这个革命的大家庭,就像没有家的孩子找到了家一样,她的心情真是无比的愉快,尤其是入党以后,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一天到晚,有说有笑,再不像以前那样沉默不语了。”这激发了她工作中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穷的干劲儿,为了保护工友、保护国家财产三次受伤,勇于牺牲,无怨无悔。这无疑是新社会、新文明、新思想下的新形象——共和国工人阶级英雄形象。
草明中篇《原动力》中老孙头是发电厂的老工人,他勇敢正直、淳朴无私、爱厂如家、埋头苦干、聪明机智,又勇于自我牺牲。草明塑造的是一个受过阶级斗争锻炼的,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老工人典型。白朗中篇《为了幸福的明天》中邵玉梅谦逊的态度、坚定的信念、好学的劲头、不怕牺牲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这两个人都是在党的指引下不断进步,成长为先进的工人阶级代表。
作家深耕生活,找到最能展示社会生活本质和时代精神的切口,生动再现了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历史,叙述了在恢复工业生产和建设现代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中国工人的社会地位、心理以及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作品共同锻造出工业文明大潮中,工人阶级品格的基石——自我牺牲精神,那是投身火热建设而非战争背景下的牺牲,从而确立了工业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优秀基因,并因此领跑工业文学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