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领导国家建设到对民众关怀爱护之情
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代表国家、他们的工作在一定范围内反映国家意志。摄影作为一种工具在记录和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家治理、重要外交活动,尤其是和外国友人交往的场景是必不可少的。对领导人的摄影记录并展示,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这些年来,反映国家领导人活动的图片很多。在以图片为主的杂志《人民画报》《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上领导人的图片占的比重非常大。“在展览作品中,有几幅是伟大领袖们在群众中活动的照片。如‘毛主席参观炭黑生产’(侯波摄)、‘刘少奇同志访问太原钢铁厂’(陈坚摄)、‘周恩来和下放大学生谈话’(徐大刚摄)、‘朱副主席参观南京工业大跃进展览会’(丁峻摄),都充满了领袖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表现了领袖们和蔼、亲切和对人民的关怀,表现了群众激动的心情和对领袖无限衷心的热爱”[43]。
人们对领导人有崇拜的心理,所以能够和领导合影一般感到很幸福。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到韶山中学看望师生并和学生合影,画面中包括毛主席在内的所有人都笑得非常灿烂,这张照片成为画面中人物“家中的传家宝”,站在最前面的两个同学蒋舍宇、彭珍后来还结为夫妻。每当回忆起那段往事都是一段甜蜜的故事。
作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邓小平的影像给人民的印象很深。1982年9月28日,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当时会面的照片成为世界轰动的照片,因为就是这次会面邓小平同志为祖国统一大业首次提出一个全新的解决思路,1988年杨绍明拍摄的《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获得了荷赛的三等奖。照片反映了前半生戎马生涯、后半生为国家富强、祖国统一大业敢闯敢拼的一代伟人,退下来后在家中生活的场面。1992年南方谈话的场面在国内外众多媒体刊登(1992年第六期《人民画报》封面图片),在国内外反响很大,因为这次谈话“充满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紧迫感,解决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给改革开放打了一针强心剂,吃了一颗定心丸”。1993年在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和江泽民握手的照片——《两代领导人的握手》,告诉人们党中央领导层完成了新老交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正式接过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因为其卓越的领导才能以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邓小平8次(1976年、1978年、1979年两次、1983年、1985年、1986年、1997年)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两次被评为该刊“年度风云人物”。
周恩来晚年已经病入膏肓还在坚持工作,尤其是最后一次会见外宾的照片,让我们感到老一辈革命家虽风烛残年,仍忘我地工作;朱镕基在九江大堤怒骂的场景令人震撼,让我们看到总理对人民的责任和担当;汶川地震期间,温家宝总理憔悴的面孔无时无刻不在震颤着人们的心灵。相对视频来说,照片永远是切片性的。但是恰恰是这些非常经典的碎片,像函数曲线中的点一样,整体勾勒出领导人为中华民族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