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绘出的中国形象的几点启示
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风向标,新中国的美术作品见证了70年来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披荆斩棘所创造的辉煌成就。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凝结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人文风貌的跨越变迁。70年来,我们从“一穷二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均取得历史性跨越的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影响力日益彰显;逐步完善的工业体系,在多项工业产品方面居世界前列;交通运输成就斐然,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科技成果显著,太空领域世界前列;环境保护从无到有,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体育建设摘金夺银成果丰硕,全民健身标志国富民强。新中国经历70年风雨洗礼,正经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这背后的辉煌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体人民的扎实奋进。让我们继续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风雨同舟、再攀高峰。
新中国不胜枚举的精彩画作不仅为我们记录了70年的风雨兼程与日新月异,更为新时代的我们留下重要的启示。
绘画要做时代历史的镜子。陆机说“存形莫善于画”。新时代的绘画工作者要以真、善、美为创作核心,化善为美、以美为德,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方式创作绘画,记录伟大时代的发展变化。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的绘画工作者要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使命,沿着新中国历代画家的足迹,以画笔为力量,与祖国人民一道创造历史、见证历史、记录历史。
绘画要有现实生活的温度。人民不仅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也是艺术审美的主体。新时代的绘画工作者要时刻铭记创作人民需要的艺术、人民看得懂的艺术、有生活温度的艺术。
画家要到生活中热情投入自我。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文艺界创作应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只有真实地融入百姓生活,才能让作品成为表达生活的作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记录时代印记的作品。新时代的绘画工作者应当时刻以人民为艺术创作的主题与服务主体,将毕生创作热情都奉献给万千人民群众。
(作者:张超楠)
【注释】
[1]陈林侠:《跨文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页。
[2]陈林侠:《跨文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6页。
[3]李晓灵,王晓梅:《建构和想象 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1页。
[4]周斌:《新中国银幕上的共产党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第13页。
[5]周斌著:《新中国银幕上的共产党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第13—14页。
[6]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1页。
[7]范志忠,吴鑫丰:《国家传播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4—85页。
[8]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
[9]范志忠,吴鑫丰:《国家传播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6页。
[10]范志忠,吴鑫丰:《国家传播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3页。
[11]李晓灵,王晓梅:《建构和想象——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41页。
[12]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40页。
[13]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判重构及跨国想象·胡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39页。
[14]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5页。
[15]李晓灵,王晓梅:《建构和想象 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42—43页。
[16]季洪:《十三年的构想付诸实践》,《电影经济》1993年第2期。
[17]饶朔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第125—126页。
[18]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189页。
[19]张宏森,张建勇:《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30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第175—176页。
[20]范志忠,吴鑫丰:《国家传播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12页。
[21]张宏森,张建勇:《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30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第178页。
[22]张宏森,张建勇:《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30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第180页。
[23]胡智锋,张承志:《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 理念与路径》,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2页。
[24]胡智锋:《十八大以来中国影视艺术发展纵览》,《现代传播》2018年第1期(总第258期)。
[25]陈旭光:《新主流大片〈战狼2〉——“类型加强”、国家形象建构与“中国梦”表达》,《中国电影报》2017年8月9日。
[26]《2019年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新华网2019-02-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28/c_1124177456.htm
[27]麦克斯·费舍:《世界对中国和美国的印象》,《党政论坛》2013年第10期。
[28]王鹏权:《中国新形象世界新印象》,《半月谈》2017年第19期。
[29]薄亚萍:《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像塑造》,《电影文学》2014年第19期。
[30]央广网:《电视剧〈换了人间〉即将在央视播出艺术再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风云》,2017年12月25日。
[31]据千龙:《〈共和国血脉〉收视率名列前茅》,《梧州日报》2019年6月。
[32]徐雯雅:《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塑造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
[33]田沁鑫:《田沁鑫委员:要坚决、彻底、毫不怀疑地肯定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中国青年报》2018年3月4日。
[34]田沁鑫:《田沁鑫委员:文艺创作要“守正”了解自己的根性》,《经济日报》2019年3月6日。
[35]田沁鑫导演话剧《生死场》字幕。
[36]同上。
[37]《人民画报》1950年7月号(创刊特大号)发刊词。
[38]新中国档案:《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人民网。
[39]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40]《人民日报》,1964年10月16日。
[41]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81%E4%B8%89%E9%99%B5%E6%B0%B4%E5%BA%93/5344191?fr=aladdin
[42]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43]李瑞峰:《现实生活是丰富的创作源泉——“大跃进”摄影展览观后感》,《大众摄影》1958年创刊号。
[44]管文虎:《国家形象论》。
[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页。
[46]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