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国:立足本土塑造国家形象的文学图景
如今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持续推进的21世纪,重塑国家形象对于推动国家社会进步,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用以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反映时代面貌的长篇小说始终肩负着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学使命。那么,建构中国形象的过程中,如何摆脱文学史上出现过的泛政治化的倾向,突破域外“他者”异质化的偏狭认识,利用融媒体思维打造具有民族特色、人文关怀、时代印记的新时代国家新形象,推动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及中国形象走向世界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1.文学立场:坚持本土性,兼具原创性
21世纪的今天,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新世纪文学发展重要的文学意识,推动中国文学和国家形象走向世界也成为新的时代语境下提升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应有之义。而当前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以及中国形象若想在世界获得认可就必须要秉承着坚持本土性、兼具原创性这两大文学立场。
(1)植根本土,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国家形象的塑造,都必须要动态处理好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文化全球化是一种文化潮流和文学发展趋势,但绝不意味着文化的一体化,而是更加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特殊性。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若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中国的国家形象若想在文学传播中走向世界,就必须要具有本土化的中国特色,而非为了取悦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丧失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存在。首先,我国的长篇小说创作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化身份认同,要将创作深深植根于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挖掘中国文学以及中国形象所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之根,注重文化传承,建构文化中国形象。挖掘深藏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和独特魅力,从而建构一个具有强大民族信仰的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中国形象。其次,我们在强调中国形象的本土特色的同时,更要始终将中国文学发展的进程融入世界文学发展的洪流中,倡导和践行文化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理念。同时作家必须注重把握本土经验中人类与世界共有的普遍价值。因此就要求作家必须要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站在全球性的立场和角度表达中国情感、讲述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形象,只有这样,我们所塑造的中国形象才具有大智慧和大境界,才能够被其他国家接受和认可。总之,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才能在世界文化领域建构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动的民族形象。
(2)坚持原创,兼具时代性和思想性。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以及中国形象若想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注重文学创作的原创性。而中国当代文学的原创性一方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则植根于当下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速转型的当代社会现实。这就要求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必须要兼具时代性和思想性。时代性体现在作家要关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积极表现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性特征。思想性则体现在作家要不断增强把握现实社会的能力,要透过繁杂琐碎的生活现象去把握时代生活的内在本质,书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现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当代作家刘醒龙始终有着作家的时代责任和自省意识,满怀敬畏之心沉潜十七年为乡村知识分子立传,写下长篇小说《天行者》(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描写余校长等民办教师为了启蒙教育无私奉献,为精神贫瘠的乡土带去光明和希望,讴歌民办教师甘于奉献勇担重任的崇高精神,揭示启蒙教育对蒙昧乡村的挽救作用。可以说刘醒龙以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创作出具有原创性的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的文学作品,挖掘出鲜活的带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新气象的国家形象。
2.传播路径:寻求媒介融通,扩大对外传播
作为国家形象话语建构重要载体的长篇小说的国际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的实际成效。若想使中国文学在新的历史阶段取得对外传播的新的进展和突破,就必须要增强自我传播的力度,对内利用大众传媒打造长篇小说传播新热点,对外推动本土译介事业发展,推动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更新。
(1)增强自我传播的力度。中国文学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学泛政治化的倾向丧失了文学传播的主体话语权利,使得中国文学以及中国形象的传播环境、传播渠道、传播对象都具有明显的限制因素,致使中国当代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着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播的重大逆差。同时,由于国内外社会性质不同,文化观念、政治观念、价值观念不同,中国文学的域外传播无论在传播的范围上还是传播的效果上都具有边缘化、异质化的倾向。因此,当前中国文学必须要增强自我传播的意识和能力,摆脱文学传播泛政治化以及依靠域外他者传播的倾向,打造自我传播声势,建构自我传播生产链。
(2)寻求多种媒介的融合传播。目前正处于大众传媒时代,我们要寻求多种媒介的融合传播,打造当代文学在国内传播的新态势。一方面,我们可以在传统报刊、书籍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报刊、文学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将文学作品转化为电子阅读产品提供给目标用户。如《人民文学》《收获》等文学期刊纷纷开通微信公众平台,一些原本只在纸质刊物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传播给订阅读者,从而实现文学作品的精准传播。另一方面,影视剧的成功改编案例也为今后当代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影视剧的成功改编不仅能够使文学作品在国内的传播实现指数型增长的效果,达到一种裂变式的传播,又有利于助推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推动中国文学以及中国形象走向世界。如《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自1988年出版以来畅销不衰,除了小说内容及审美特色的突出成就,还与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成功改编有密切的关系。无论在演员选择度上,还是在作品的还原度上,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都颇受好评,它将那个属于那个时代的大众记忆投影在电视屏幕上,给予受众更为直观的情感冲击,从而助推《平凡的世界》在国内甚至在海外受到追捧。这说明,电影等大众传媒手段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要注重文学与大众传媒尤其是影视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学只有在视觉文化背景下与大众传媒积极互动,才有机会将当代文学推向世界,从而通过文学向海外展示更丰富立体的国家。
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中国文学在文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对外传播有赖于优秀本土译者的推动。目前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中常常采用的是“中西合璧”的模式,但是由于文学观念差异,国外译者在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往往无法精准地把握本土作家要表达的中心主旨和情感内涵,从而造成文本与译本的偏差,从而使得塑造的国家形象失真。加之,传播距离较远,翻译中国文学的国外译者较少,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一直无法突破,因此若想使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占有主动权就必须要培养本土译者。同时,我们应当发挥一些知名作家、评论家在海外的传播力度。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还原钱锺书、沈从文、张爱玲、张天翼等作家的真实面貌,大力推崇其作品,掀起了国内重新定位作家地位的浪潮,引发了国内外文坛对几位作家的关注,吸引了大量国外译者翻译他们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批评家对作品的甄别和推荐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并邀请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以自身在文坛的影响力吸引读者及海内外文坛的关注,从而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