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文学中的工人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国从此建立了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工人的含义,权威解释为:“‘工人阶级’指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依靠工资为生的劳动者所形成的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它最有远见,大公无私,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彻底的革命性。”[1]
随着工人队伍的不断扩大,对于工人的划分也变得相对复杂:“按企业的资本背景划分,他们包括公有制企业员工、私营企业员工以及外资企业员工和乡镇企业员工。在工人阶级内部,依据个人在职业结构、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和对财产的所有权而划分为管理者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和普通工人阶层三个阶层。在普通工人阶层,又可以分为凭借体力和操作技能资源直接从事生产、提供劳务服务的产业工人和为生产、服务提供辅助帮助的服务业工人两种类型。”[2]
本文论述时对工人的界定范围,是指公有制企业员工,即工作在国企一线的管理者、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
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人阶级成为一个重要的群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工人的命运随着国家历史的变迁而变迁,每个特定历史时期都在他们身上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而70年的当代文学以它鲜明生动的描绘,记录下了这段丰富而成就斐然的工业发展历程。70年来大量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众多的工人形象,通过这些多彩的人物形象折射出熠熠生辉的时代色彩。
不同时期的文学,塑造的工人形象的特点也不同,目前被学者认同的说法是:“‘十七年文学’中的工人英雄形象,‘改革文学’中的反思型工人形象,‘现实主义冲击波’中的‘分享艰难’型工人形象……”[3]这种评价有清晰的时段分界,特质突出。纵观当代作品中所塑造出的众多的工人形象,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有一种精神贯穿其始终,这种精神可称作“工人精神”,即“公而忘私、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它是工人阶级的精神内核,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品质,它树立起了新时期工人的新的国家形象,已成为工人身份的标记和认证,历经时代更迭而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