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人精神”的传承与再构
新世纪伊始,迎来了我国新的时代的到来。经过沉浮动荡后,部分国企在困顿中重新定位,完成传统工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发展,获得生机。同时,随着世纪之初多元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题材的作品渐趋寂寥,“十七年文学”的波涛浩荡之势已不复存在,但在这为数不多的作品中,作家们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一系列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新工人形象。
1.具有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创新型企业管理者
在商国华的《我们走在大路上》中,以王光汉、汪俭、冠新阳为首的企业领导团队,审时度势,带领工人及时转型,将机床企业改组成大型的重机集团公司,将传统的“中国制造”转向现代的“中国创造”,研发出领先世界水平的智能数控机床,在美国举行的世界顶级的国际机床博览会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老企业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有了重新展翅翱翔的机会,这被看作是国企的“凤凰涅槃”。
向本贵的《遍地黄金》所塑造的刘竹山这位老牛岭金矿党委书记兼矿长的人物形象,具有更多的历史厚重感,大学毕业后就一直留在矿山工作,他秉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忠诚事业、敢于奉献,心系一万五千多名职工的命运,放弃个人的好出路,却积极地为矿山寻找新出路。矿山属于资源枯竭型企业,如果固守传统经营模式,是没有前途的。他推出积极有效的改革方案,以开拓者的气魄探索出一条新的多种经营多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让老牛岭真正变成了遍地黄金的地方。贺晓彤《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中的陈大富、郝明海、曾庆夫、蒋广生、杨安成等领导集体也是如此,为扭转钢铁厂的困境,对企业进行全面改革。
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不管是老工人出身,还是新生力量,他们共同点都是身上具有那种爱厂、爱事业、讲奉献的传统精神,同时不守旧不僵化,具有敏锐的思维,易于接受新事物,在新形势下勇于开拓,成为引导企业走出困境的新时代领路人。20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面对的是旧体制、旧作风,而这个时期的企业改革则是产业结构的内部革新,需要管理者具备更强的现代意识和更高的专业素养。
2.紧跟时代步伐的传统产业工人
老一代工人在新时代到来之时,大多退休或临近退休,他们保持着工人老传统发挥余热,成为企业中的一种精神象征。而像《机器》中描绘的老一辈工人王金炳、牟棉花这样的形象则是不多见的,他们不仅奋斗在生产的第一线,而且还不断学习,在生产中搞发明创造,为工厂增效做贡献,一股不输年轻人的劲头,勇当新时代的弄潮儿。
在作品中作者们着力描绘的其实是另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命运波折,在最好的年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是工厂的“减员下岗”“转制”,既没有父辈的火红岁月的洗礼,也缺少年轻一代的先天优裕条件。但他们在迷茫中不沉沦,既有老一辈工人的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又有新时代提供的广阔的学习天地,他们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钻研新技术,发奋努力,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用自身过硬的本领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谢有义《广州工人》中的袁志豪,肖克凡作品《生铁开户》中的艾学习,以及《机器》中的王援朝、王建设、王莹、王凤兄妹们,《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中的刘德旺等形象即是这方面的代表。
3.有思想、有文化、有技术的新生代工人
“科技兴国”的新时代,工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国有企业集体生产模式逐渐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集约型、自动化、高精细化的生产模式,企业中需要的是具有高新技术、创造力的新型工人。《我们走在大路上》年轻新一代,赵百儒、魏国兰、李水花等,他们有较高的学历、精湛的专业技术、现代新式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成为企业研发新技术、新机器的主力军。他们不同于传统的技术工人,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中的工程设计专家、技术革新能手曾庆夫、尚志等人,在技术上已经独当一面,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与这些思想成熟、经验丰富、资深经历的工程师们相比,新生代工人还很稚嫩,但他们个性鲜明,充满活力和热情,思维灵活,学习能力强,掌握高端技术,既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又继承了传统工人的优秀品质,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他们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这个时期工人形象的塑造更具个性特点,充分映射出时代的特质,开拓了工人形象塑造的新视野。2003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成立;2008年10月,《企业国有资产法》颁布,意味着风起云涌的国企改革还将继续,国有企业将以更强劲的实力,重新成为国家经济命脉的核心,它以更雄健的姿态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成为世界先进企业。同时也为新世纪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提供更丰富、更深刻的书写空间,为读者呈现出更多的真实生动的工人形象。
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复杂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通过他们折射出丰富的历史和实践,因此人性是社会的、历史的和实践的。70年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工人形象塑造得立体、丰满,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工业的发展历程,同时它凝练为传统的工人精神、工业文化被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成为激励后来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谢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