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与俗:异彩纷呈与美美异和
有两首歌曲都以“我爱你中国”为名,创作时间跨越几十年。创作于1979年的电影《海外赤子》中的插曲《我爱你,中国》(瞿琮词、郑秋枫曲),在电影播出后便迅速传遍神州大地。这部电影拍摄于改革开放初年,讲述归国华侨热爱祖国、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感人故事,塑造了历尽沧桑、饱经忧患却矢志不移的爱国华侨形象。歌词长短句交替,运用叠句、排比、对偶、象征等手法,形象而立体地描绘了祖国的春苗秋果、白雪碧波,深情而深刻地咏叹象征中国人文精神的青松气质、红梅品格。歌曲通过由“分”到“合”的视角,即先从海外游子的立场深情打量中国(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分),再以中华儿女同宗同祖的身份把对祖国(主客体相合)的满腔炽热抒发得淋漓尽致。整首歌情绪起伏有致,急缓相宜,有一咏三叹,也有层层迭进,首句百灵鸟般的悠长高歌与尾句的青春热血的倾情咏叹遥相呼应,情感深沉而委婉,浪漫而有激情,与突显“意由境生”[5]的现实主义特点的书写方法不同,其“境由意造”的浪漫主义特点十分鲜明,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歌曲的代表作。
另一首《我爱你中国》(汪峰词曲)发行于2005年,唱响于2013年的央视春晚。与前首同名歌曲中规范的作曲技法、恢宏的视野气度、唯美的山水诗画截然不同,这首歌以流行曲风,将现代人时常感到的孤独无助、彷徨迷惘、忧虑恐惧真实地表述,将由于祖国母亲的存在而内心有了依靠,身体有了温暖,心灵有了港湾的感受真切地传递出来,最终通过固定主题的不断重复以及多次移调的手段,使得“我爱你中国”这一主题不断加强,如同孩子对母亲般的依赖与爱恋的情感越积越厚,情到深处,无以言表,只有不断重复的“我爱你中国,亲爱的母亲,我为你流泪,我为你自豪”,最后歌者就地一跪,情感如山洪奔泻。两首《我爱你中国》饱藏同样的情怀,却展现为不同的体裁样式、相异的风格面貌,又同在央视春晚这一重要的舞台上唱响,打动无数人的心弦。从中可见,以歌唱祖国为题材的歌曲创作拥有广阔空间,流行歌曲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主旋律歌曲焕发新异的光彩。像《绿叶对根的情谊》(王健词、谷健芬曲,1986)、《大中国》(高枫词曲,1995)、《红旗飘飘》(乔方词、李杰曲,1995)等歌曲,其思想性艺术性都可圈可点。或雅或俗,是以不一样的美,满足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审美需要;在或俗或雅的歌声里,祖国都是人民最亲最爱的,祖国永远都是最可亲可爱的。歌曲风格虽美美相异,但情感内涵却始终如一。
(作者:轩小杨)
【注释】
[1]居其宏:《共和国音乐史》,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第3页。
[2]晨枫:《当代中国歌曲艺术史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05页。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7页。
[4]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5]王向峰:《论艺术的审美意象创作》,《辽宁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第133—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