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祖国之歌的文化蕴含

四、70年祖国之歌的文化蕴含

70年的新中国诗歌虽不是新的中国文学最出色的代表,却出色地唱出了现代中华民族最深情的“祖国之歌”。新中国70年的诗歌沉潜国人的传统记忆,激发他们的现代情怀,进而激发人们形成现代国家意识和民族本位情感的诗意化感知。

1.构筑民族心理共同体

70年来的中国新诗蕴含着民族新生的激情,担当着为华夏儿女提供统一感的重要角色。新中国的建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诗人们在表达“国家是我们自己的”这种自豪的同时,也传递着对祖国强烈的归属感,诗歌中“母亲—儿女”经典表达模式获得人们的认同(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梁上泉的《我的祖国妈妈》等),祖国母亲的吟咏成为中华大地最宏大的共鸣,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心理基础。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形形色色的人们,母亲博大的胸怀承载着每一份依恋,它不仅是长江黄河、唐诗宋词,也是天山雪域、拉萨敦煌。藏族诗人饶阶巴桑写道:“我从遥远遥远的边疆∕渡过了长江和黄河……世间再也没有什么∕比祖国的胸脯更宽广”(《母亲》);维吾尔族诗人铁依甫江·艾里耶夫在深情诉说:“祖国,自从我来到人间,我的喜怒哀乐与您紧紧相连……我的一切都属于您的赐予:开始第一次呼吸,接触第一线光明,有了第一个愿望和记忆。”(《祖国》)

进入新世纪,随着香港、澳门回归,台湾与大陆联系紧密,华人越来越多地遍布世界各地,祖国的含义也更为深广。实际上,正是由于心理共同体的建立,祖国才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早已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底,凝聚成一个全球范围的中国人“心理共同体”,哪怕是一点点中国的信息,就会化成宏大的祖国旋律:“就是那一只蟋蟀∕在《幽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峡这边唱歌∕在海峡那边唱歌∕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即使身处异国他乡,赤子情怀依旧常在:“秋雨过后∕那爬满蜗牛的屋顶∕——我的祖国∕从阿姆斯特丹的河上,缓缓驶过……”(多多《阿姆斯特丹的河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来自中国和全球各地华人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感染了亿万华夏子孙,那一刻天涯咫尺,万喉同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种认同感、归属感,在诗歌的阅读咏唱中被放大、被筑牢。

2.书写中国意识

钱基博先生曾提出,广义国学的人文特征乃“发国性之自觉,而纳人生于正轨”(《国学文选类纂》),这是发人深省的。我以为,中国70年新诗的一个毫无愧色的成就,就在于它启发了人们“国性之自觉”的中国意识。

1949年对中国是一个分界,不只是政治外交上,更是国人心理上的。自这个节点之后,一个新型的国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创出一个新秩序;而寻找独属于自己的东西,是每个走向成熟的个体或组织必经的过程,当代中国也需要在“古”与“今”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支点,这就是一种新的中国意识。当普通人对此还是一种模模糊糊的认识的时候,诗人们却已经有了诗性的自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国当代诗歌以其特有的方式引导着人们想象着我们民族的自我:在祖国的山川大河中:“黄河以它的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光未然《黄河颂》),在中国独特的草木地貌上:“谁有你的根底艰难贫苦啊,就从那紫色的岩上挺起了腰;即使是裸露着的根须,也把山岩紧紧地拥抱!”(黄万舒《黄山松》),在中国人的相貌形象上:“在无数的∕蓝色的眼睛∕黄色的眼睛之中∕我有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的眼睛”(王怀让《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诗人们分辨着,寻找着它独特的精神形象,因为诗人们始终相信,世界东方有一块空间是中国,它的大地长出的是中国人,这是最硬核的中国意识。

3.铸就家国情怀

中国人有着浓浓的家族观念,“家和万事兴”,“家”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的起点与终点,回归故土、荣归故里,是中国人无论离家多远都心心念念的。现代国家的完成,重要的是把“国”的观念植入国人的意识里。在这里,当代诗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70年来的当代诗歌,诗人把对家的情感有机地融入对祖国的赞美:“很久了,我寻找∕丢失的自己,后来才发现∕躲在你的怀里……长城是我们的骨头∕黄河是我们的血液∕我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李瑛《献给祖国》),“地理书上读你。读你∕如读故乡那条幽幽的小溪∕祖母的蒲扇下读你。读你∕如读萤火虫一闪一闪的灯谜……”正是在这种细细的诉说中,国与家才被细密地编织在一起。当人们唱起“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张藜《我和我的祖国》)的时候,国与家、祖国与赤子,就像大海和海上的浪花一样紧紧连在一起,无法分割。每当人们读起那些激动人心的诗句,唱起那些荡气回肠的赞歌的时候,就不由得热泪盈眶。有国才有家,成为人们的共识与心声。

70年来的诗歌在当代国人的思想和精神风貌建设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帮助国人完成情感建设和心理建设,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元素。

(作者:徐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