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迅速成长的中国(1978—1999)

二、改革开放与迅速成长的中国(1978—1999)

随着“文革”的结束,新时期报告文学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始谱写新的华章,此时的报告文学既带有反思性又带有先锋性,拓宽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关注,开始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者、改革者、知识分子、运动员等各行各业的人物纳入书写的对象,通过对重大历史变革期重要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一个在改革开放中博兴的中国形象。

1978年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新起点,以此为先导掀起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报告文学热潮。在“文革”影响下陷于混乱和动荡的中国,思想处于僵化和沉寂的中国被逐渐打破,报告文学展现了当时积极深入参与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此时的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文体彰显出充分的社会干预热情,它甚至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社会力量,为新中国在复苏和活跃社会思想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同年,黄钢发表了《亚洲大陆的新崛起》,描写了李四光用自己的理论证明了中国石油资源的丰富,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鼓吹的“中国贫油论”。陈景润和李四光他们作为科技精英为祖国献身,在他们的身上放射知识文化光芒的同时,照见的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那种坚毅的开放的决心。

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开始转向对科技人才的描写,他们不懈的努力和默默奉献,使他们成为积极助推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黄宗英于1983年发表的《小木屋》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描写了南京林学院援藏教师,女生态学家徐凤翔在西藏进行物种考察的经历。女科学家在西藏的山区艰难地生活,她不顾一切艰难一定要建设一座能够实现科学研究探测的小木屋,正是她的执着使她成为祖国森林的守护者。陈祖芬的《中国牌知识分子》描写了著名地质学家陈渊如不怕艰难、不求物质回报故事,她的爱国热情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肖复兴的《生当作人杰》(1984),虽描写了黑龙江省机械研究所女性知识分子嵇汉雄的坚毅与刚强,实则具有极强的反思性。在极“左”的思想的影响下,嵇汉雄的出身限制了她对生活的追求,但她不愿放弃梦想,最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生当作人杰》在对嵇汉雄的描述中带有了反思性和抚慰“伤痕”的意味。“这里有抚慰伤痕的悲愤,反思历史的深沉,一代知识分子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如火的献身的热诚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追求。”[16]

这一时期报告文学对体育的关注,成为中国面向世界开放、树立大国形象的写照。1981—1985年中国女排取得了“五连冠”的骄人成绩,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夺得我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全民族体育热情空前高涨,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由此而生。鲁光的《中国姑娘》描写了中国女子排球队在国际比赛中以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83年赵丽宏的《再越世界之巅》描写了我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在全运会打破了自己保持的纪录,实现了新的飞跃。1988年的《兵败汉城》、1989年的《强国梦》和1995年的《马家军调查》被称为“中国体育三部曲”,三部作品从另一面反映出体育实力与国家强盛的一致性,因此,体育运动员对自我的一次次突破也正体现了蓬勃发展中的中国的自我超越,而一次次赛事的胜利也正是中国国力强盛的重要表现。

全景式的改革开放题材和工业题材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报告文学关注的重点。如袁厚春的《省委第一书记》,描写百废待兴之际,高扬同志临危受命,为河北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程树榛的《励精图治》描写了改革初期新任厂长宫本言重视人才,大刀阔斧除旧立新,实现了工厂的跨越式发展。而蒋巍的《在大时代的弯弓上》则描写了新任厂长邵奇惠面对濒临倒闭的哈尔滨林业机械厂积极开展各项改革措施,为工人解决实际困难得到工人的支持,最终拯救了全厂。李延国的《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描写了年轻的厂长周大江将已经报废的厂子管理得秩序井然。这些改革题材的报告文学正展现了中国改革过程中工业发展的步伐,不仅如此,这一时期报告文学对改革的书写涵盖了科技、军事、工业、农业等各个改革领域,这些报告文学全方位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长与发展,记录了一个敢于面对错误、迅速摆脱思想困惑,积极投身社会建设,逐渐在世界民族之林壮大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