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业题材长篇小说长子形象的艺术熔铸与历史效应
就目前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来看,关于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的文学表述,农村题材所占比例较大,比较有影响力的比如柳青的《创业史》、赵树理的《三里湾》《“锻炼锻炼”》《登记》、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以及李准的《李双双小传》等。与农村题材相比,工业题材文学相对较少作品被写入文学史,虽然有提到草明的《乘风破浪》、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艾芜的《百炼成钢》、李云德《沸腾的群山》,但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中所占篇幅较小,仅仅是被提到而已,并没有得到充分展开。这一方面说明,农村题材小说的成就较大,得到文学史家的充分关注;但另一个方面,也侧面透露出对工业题材所取得的成就的忽视。工业题材小说,真实再现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动图景,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工人形象,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对其研究,不仅能够拓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研究,而且总结工业题材创作经验、为当下工业题材创作提供某种借鉴和参照,尤其是探索工业发展的来路更显现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在工业题材小说发展的历史中,辽宁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一方面,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辽宁工业题材小说创作表现出典型性。有研究者指出,“十七年”创作的比较重要的工业题材长篇小说作品22部[1]。其中有9部作品为辽宁工业题材长篇小说,除了草明的《火车头》《乘风破浪》、艾芜的《百炼成钢》、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等当代辽宁工业题材创作在研究中多次被提及之外,还包括雷加、舒群、萧军等创作的长篇小说。另一方面,从文学史意义出发,在众多研究工业题材小说的论文和著述中,辽宁作家作品被评论最多,意义也更突出。2002年草明辞世后,悼念的横幅上写着“新中国工业文学开拓者草明同志”;有研究者指出艾芜1958年创作的《百炼成钢》突破了以往工业题材的创作模式;李云德《沸腾的群山》发行量在当时已达300多万册,即便在1966—1976十年期间依旧可以上架出售等。由此可见,辽宁工业长篇小说之于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意义重大,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