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艺中的士兵形象

新中国文艺中的士兵形象

士兵形象,始终是新中国文艺中流光溢彩的观照重点。于战火中焠炼而生的新中国,于严峻生死场中走来的人民武装,于红旗下饱浸革命理想主义教育的中国公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目光坚定、手握钢枪的兵,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着一个几近完美的、凝聚人性力量的英雄战士!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革命战争锻炼了我,立场更坚定!”在这昂扬激越的旋律中,周大勇、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王杰、欧阳海等金光闪闪的士兵形象在我们眼前生动跃现,宛如岁月长河中的一道璀璨金链,生动而自然,耀眼而鲜明。

新中国文艺塑造的士兵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活个体的存在,更是新中国各历史时段社会风潮的指向标,是定格每一段世态趋向的晴雨表。他(她)们的言谈举止、所思所想、生命理念、爱恨情仇,无异于所处社会时段的内在哲理抒发与外向的情感表达,仅此而言,一个兵的形象更接近于一个高度浓缩化、艺术化、场景化的特定的国家公民的典型代言,可谓“兵中有我,我中有兵”。“兵”不遥远,如《凯旋在子夜》中勾勒、渲染的情境描述,前线烈火燃烧的残酷战场实则对应后方和平世界里的万家灯火,故而,说好“兵的故事”,也便读懂了芸芸众生场域中的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