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转型中“工人精神”的开拓与坚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我国开始进入剧烈的社会变革与转型时期。其中经济体制的改革表现为计划经济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市场经济促进了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繁荣与壮大,国营垄断被打破,传统的机械、钢铁、煤炭等产业面临发展迟缓、衰落的困境。随着国企实施的转型改革,使得工人的生活在“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政策中走向艰辛。
这个时期的文学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被称为“改革文学”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阶段,也可以看作是“转型期”。
1.改革中的开拓进取
当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拉起之时,一些描写工业改革的小说就纷至沓来。作品以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柯云路的《三千万》、张锲的《改革者》、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为代表。这些作品主要描写的人物以工人领导为主,讴歌的是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改革者的形象。
《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新任电机厂厂长后,大刀阔斧进行企业改革,他采取大考核、大评议、成立编余“服务大队”等方法,抓产品质量,整顿“无政府主义”思想,以实干加巧干的精神,力挽狂澜,使电机厂焕发活力。《开拓者》中同样敢说敢干的改革家霍大道,“说话爽利得像大刀,思想敏锐得像大刀,作风又快又狠也像大刀”,为了建设“现代化强国”,革新技术、抓管理、促生产,让企业短时间内扭亏为盈。《三千万》中的改革者丁猛,这位“文革”中受过迫害的老干部,则要恢复被“文革”打破的秩序,严格按照规则开展工程预算,极力对抗各种突破规则的行为和势力。在张洁的《沉重的翅膀》中,看到的是从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到下面所属的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以及车工组长杨小东等职工群众,自上而下热情地投入到改革的实践中,他们为了集体的利益,顶住各种压力,进行革弊立新的改革。
改革,就要冲破旧有的各种阻力,改革者需要具备超人的胆识魄力、坚强的意志力,还要有科学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这些作品中塑造的改革者的形象,激情澎湃、信念坚定,在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中,坚持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促使他们对待改革义无反顾。虽然改革者异常艰难,但他们面对困难而知难而上的勇气,为工人的利益而呐喊奔走,为企业的未来而殚思竭虑的情怀,着实让人振奋,富有感染力,为人带来一丝曙光和希望。
2.转型中的困顿坚守
“现实主义冲击波”阶段的工业文学描绘的对象主要是底层工人形象,反映社会转型期工人的艰难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梦想的祈盼。
从张宏森的《车间主任》、谈歌的《大厂》、隆振彪的《卖厂》、肖克凡《最后一个工厂》等作品中,看到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人的社会地位随之一落千丈。曾经让工人为之奋斗、赖以生存的几十年的老厂濒于倒闭破产的边缘,工人们面临着下岗的危机。在计划经济时代,工厂是工人群体获取生活资源的唯一渠道,而且通过所在工厂单位享受国家给予的各种福利政策。工厂不仅是他们工作的地方,更是他们衣食住行的保障。而如今,工资发不下来,生病住院的费用无法报销,住房问题无法解决,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等一系列的困难摆在面前,原先所享受的“高福利、高保障”的制度受到了冲击。工人,尤其是底层普通工人的生活跌入了谷底,他们焦虑、彷徨、困惑。但是在这困境中他们仍能顾全大局,大家万众一心,舍小家,想办法救厂子。
《车间主任》中,车间主任段启明及李万金,小鼻涕,耿海,刘义山等工人群体坚守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为了让企业走出窘迫,努力开展生产自救,想方设法更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创造利润。艰难跋涉之中,极力挽救这座拥有40多年历史的大型国企“北方重型机械厂”,相信有梦想,才有前进的动力。表现了工人们的骨气、自尊和执着以及他们对工厂的挚爱和不舍。谈歌的《大厂》中,除了吕建国厂长、贺玉梅书记等企业领导在面临企业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大公无私、为民请命的高风亮节外,还刻画了真诚善良有觉悟的普通工人形象:劳动模范章荣生命垂危时拒绝住院治疗,因为舍不得花厂里的一分钱;工程师袁家杰卖掉自己的专利,把所得的130万元全部奉献出来,试图帮助工厂渡过难关。隆振彪的《卖厂》中“爱厂如家”的劳模宋师傅甚至卖肾救厂。有这些无私、团结、视集体利益为至上的工人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充满了战胜难关的信心,坚信“恼人的春寒必将成为过去”。但由于传统大企业设备陈旧、规模庞大、人员负担重,生产经营转型困难,在改革的前进车轮中,一些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逐渐掉队最终被淘汰。《卖厂》《最后一个工厂》等作品就是这样的客观现实展现。
在这些作品中,突出地反映了平凡小人物的生活困窘和精神追求的是李佩甫的《学习微笑》这个中篇小说。主人公是食品厂糕点车间炸梅豆角的女工刘小水,为了挽救工厂,与其他女工一起学习微笑、学习礼仪,接待招商引资的客户,最终却一一落空。而她的家庭境况更是困顿不堪:丈夫被拘,等着交罚金放人;公公在工厂退休后患了半身不遂,因为不想给单位添麻烦,只能拖着病体到街上卖汽水补贴医药费;父亲原本是八级车工,退休后厂里开不了工资,就在医院给死人净面穿衣赚钱;母亲在医院的公共厕所门前收费;最终刘小水夫妻也双双下岗。他们的生活似乎走向了崩溃的边缘,但刘小水勇敢地面对现实,以顽强拼搏的毅力、不退缩不言败的决心,勇敢坚强地站立起来,她不等不靠,在街头摆了一个卖点心的小摊,生意居然很好,她终于“会笑了”。通过刘小水这个人物形象,作者让人们看到了平凡中所蕴含的坚韧不拔、自信自立的优良品质。
刘小水是众多下岗工人的一个缩影。随着企业的发展艰难,工人的生活也出现困顿,以前的风光不再,在经历了痛心的失落感和危机感之后,他们没有气馁、没有怨天尤人,以强大的精神支撑力,在迷茫中寻找未来生活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惊心动魄的壮举,当企业步入困境之时,识大体、肯牺牲,以个人微弱而又坚强的臂膀默默承担企业转型发展中的阵痛和坎坷,感人感叹之余,令人生出无限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