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发展建设看国家形象
“工业强则国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工业历经70年的迅猛发展,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世界前列,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广泛的提高。李琦的《农民与拖拉机手》反映了中国工业发展薄弱的起点,陈逸飞的画作《开路先锋》(图2)则反映出“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工业从“沉睡”中被“唤醒”,全国人民全情投入恢复生产中的震撼力量。同类题材层出不穷,例如张仃的《鞍钢在建设中》表现的便是该时期百废待兴的鞍山钢铁厂在全体工人的无私奉献下快速恢复生产,这是中国大工业化奋进景象的真实写照,更是祖国人民在共产党引导下的钢铁意志与爱国情怀的直接体现。
图2 《开路先锋》(陈逸飞)
中国工业的高速发展与广大劳动人民扎实奋进的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宋惠民的《老英雄孟泰》(图3)、赵华胜的《老英雄孟泰》、李泽浩的《铁人王进喜》等大量艺术作品集中表现知名劳动模范的感人事迹。艺术家将切身感动融入笔端,创化成永恒、经典的画面。孟泰、王进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是中国工人阶级忘我劳动、敢于牺牲、奉献一切的精神。新中国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将“孟泰精神”“王进喜精神”铭刻在脑中、践行在工作里,并将一生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孟泰、王进喜是火热奋进时代的缩影,更是共和国无坚不摧的精神引导。工人阶级这种为国家的无往不胜的创造精神在绘画中得到充分表现。
图3 《老英雄孟泰》(宋惠民)
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制造大国”,罗松的《中国智造》描绘的是港口正在装卸的集装箱,满载的货物运送到世界各地。“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质优价廉的同义语,从“制”到“智”的跨越,逐渐成熟的中国制造业对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不断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从技术“跟跑”到技术“领跑”的历史跨越,在如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通信设备等方面已经达到国际领先地位。蒋万杰的《在路上——复兴》(图4)描绘的是中国高铁驰骋在路上的场景,正如标题《在路上——复兴》一样,高铁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刷新了全球对“中国速度”的认知、对“中国复兴”的认知。不仅如此,历经70年的发展,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化、信息化进一步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助推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奠定了坚实基础。刘亚安的《都市蜜蜂》(图5)、陈彦百的《暖阳下》描绘的都是美团外卖送餐服务的场景,快捷送餐是工业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种方式完美结合下的便民产物。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作为国民生力军的作用日益凸显。
图4 《在路上——复兴》(蒋万杰)
图5 《都市蜜蜂》(刘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