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0年当代诗歌,中国的国家形象除了通过各类自然历史现实意象的塑造外,另一个主要途径是由抒情主人公形象代为呈现。诗人笔下的这些抒情形象,展现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奋斗着的人们,这些有名的、没名的中华儿女,以他们的勤劳、奉献、拼搏和担当,让人们看到了昂扬奋进中国。这些形象中,被描绘最多的,是新中国的建设者、领导者、国家的护卫者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们筚路蓝缕的创业,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为光彩的华章之一。火热的建设大潮翻滚在中国的大地上,诗人们的身影出现在钢厂油田,出现在乡村农场,出现在营所哨岗;钢花四溅的烈焰旁的炼钢工人、顶着矿灯的千尺井下的矿工、机床边不知疲倦的纺织女工,还有油田钻井工人、筑路建桥工人,在诗人笔下都化作一个个诗行中感人的形象。从《咱们工人有力量》(马可)到《我为祖国献石油》(薛柱国)、《克拉玛依之歌》(吕远),从李季的《玉门诗抄》到邵燕祥的《中国的道路互换汽车》、蔡其矫的《川江号子》,我们看到的是新中国工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战天斗地、不怕万难的壮志与豪情。贺敬之的《西去列车的窗口》以澎湃的激情歌颂了革命建设精神,从三五九旅的战士向上海的城市青年传延,歌颂了年轻人们投身大西北建设的主人翁情怀。力扬的《布谷鸟》、苏金伞的《场边夜话》、欧外鸥的《我们的土地散发着芳香》等诗作,描绘了社会主义农村的劳动场景。胡风的《时间开始了》、严阵《船长颂》写出了新中国领导者的坚定的领航人的形象。而人们耳熟能详的《英雄赞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是一个兵》等,以及未央的《枪给我吧》《祖国,我回来了》,李瑛的《在朝鲜战场上有这样一个人》则树起“保和平,为祖国”的新中国卫士和英雄形象。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一个全新的现代国家,这些形象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笃定的信念,强大的意志和巨大的创造能量。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集中全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奋发图强的建设者形象:“中国,正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砌着一个又一个黎明”(曹俊汉《中国,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赵恺的《第五十七个黎明》描绘了刚休完56天产假就推着婴儿车投入工作的女工形象,她不仅要进到车间,要照顾婴儿照顾家,还要抽空学英语,“放下婴儿车,就要推起纱锭”,这“一辈子的悲壮进军”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缩影。尤其是新世纪的中国,迎来了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机遇,国家建设立于新的起点,能源建设、新型制造业建设、航天技术建设、新型服务业建设等等迅速崛起并转型,使“中国制造”成为遍及世界的名称,这一切都鼓舞着诗人的诗性创造,现代化的中国正兴起在美丽国土上:“昆仑山上∕你的头颅依然瞭望着浩浩天宇∕思考我们的实验室∕我们的集成电路∕我们的计算机程序和宇宙飞船”(程步涛《又一个春天》)。其中既有雷抒雁、叶延滨、舒婷、林雪、韩作荣、张学梦、冷慰怀、聂鑫森、赵天山等诗人对原有钢铁、煤矿等传统工业建设的大力描绘,也有像彭志强的《电线杆》、冯炎鑫的《一根电缆的制造过程》、郝密雅《光芒之门》等一批“新工业诗歌”的出现,还有郑小琼、许立志等城市“打工诗人”对新世纪平凡的城市建设者的写作,他们以不同的叙事讴歌了这些坚韧、智慧、怀抱理想新世纪的建设者。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了富强之路,畅想未来,出现了新的一批政治抒情诗,如流沙河的《老人与海》、简宁的《小平,您好!》、桂兴华的《中国豪情》、李瑛的《我的中国》、顾偕的《国家交响曲》、纪宇的《20世纪诗典》、王怀让的《1997备忘录》、刘立云的《红色寓言》、朱增泉的《跨越》、程步涛的《大河》等,写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热情赞颂了革命领袖和人民,同时突出了国家形象重大改观。而共和国卫士的形象,从80年代的《小白杨》(林上泉)、《血染的风采》(陈哲)等戍边站岗、勇于牺牲的士兵形象,转向了新世纪军队转型、全面强军背景下的新型军人形象,史一帆的《静海苑》、董玉方的《春风刻骨》、刘笑伟的《朱日和:钢铁集结》、丁小炜的《筑梦强军》、温青的《中国老兵》、朱思丞的《西江月·特种兵》、彭流萍的《假想一场战争》等,勾画出当代军队建设应该“站在时代的高空俯瞰战争的沙盘”,“必须以钢铁的硬度,紧随移动的军营”(胡松夏的《移防》)进行战略转型,展示了建立在现代军事理念与高科技军备之上的新型军队与军人风貌。这些新时代的劳动者们,以他们的创造与奉献、责任与担当,作为当代中国的代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锐意向上、开放负责的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