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嬗变:从红色中国形象渐趋丰富立体
文学是第二现实。回顾当代文学发展的70载历程,中国长篇小说承载着民族的共同记忆,与国家一同在破碎中砥砺前行,在自省中重获新生。随着中国脱离动荡岁月,文学的时代任务发生转变,作家文学政治化叙述意识逐步减弱,审美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长篇小说当中所塑造的国家形象也相应经历了由红色中国形象渐趋丰富立体的嬗变过程。
1.史诗性:充满社会主义建设激情的红色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极力摆脱处在变动岁月中的国家形象,加之民族独立给予整个国家以巨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广大文艺工作者承载着乐观、昂扬的国民情绪,在社会主义文学思想的指导下,利用具有史诗性特征的长篇小说掀起了建构国家新形象的浪潮,崭新的充满昂扬乐观的建设中国精神纷至沓来。被压迫奴役的国家形象在文艺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道路上实现了转变,而如何塑造一个积极乐观、生机勃勃的,能够激发人民大众建设国家热情的,强化人民大众对民族以及政党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国家形象成为长篇小说创作的时代主题,因此社会主义颂歌模式是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主要模式。其中,“在十七年期间,《山乡巨变》(周立波)与《三里湾》(赵树理)、《创业史》(柳青)被誉为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三大长篇巨作”。[1]如赵树理的《三里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王、范、马、袁四个家庭为载体,以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典型合作化运动为故事发展的突破口,通过表现四个家庭,尤其是积极配合运动的王家和因循守旧的马家两个家庭的对比刻画来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那个时代的不可抗拒性,同时也表现出农业合作化运动带给那个时代的农村以及农民在生存状态以及精神生活上的冲击和改变。《创业史》则将这一题材的长篇小说推向了高潮,扎根基层十几年的柳青在作品中刻画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各阶级的农民形象,通过描写他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和心理变化来揭示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开展这样一次运动以及这次运动是怎样展开的,从而谱画了一幅真实的20世纪50年代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不断变革的中国农村生活图景。同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这三部长篇小说中,作家们塑造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埋头苦干积极创新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如《创业史》中“只身买稻种”的梁生宝、《山乡巨变》中“耐心做工作”的邓秀梅以及《三里湾》中的“党支部书记”王金生等,通过对这些社会主义新人群像的塑造,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初期参与者、体验者的历史命运和情感斗争,反映了社会主义新人对国家以及共产主义事业的拥护和爱戴,激发更多的人民群众投身国家建设、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
可以说,长篇小说在这一时期凭借其史诗性的特征,见证了在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农业合作化进程中新旧体制、新旧思想碰撞下中国农村的历史风貌以及中国农民情感和精神的成长。在创作过程中,“新”与“旧”的碰撞是故事发生的线索和载体,“旧”是“新”的预设和铺垫,“新”是“旧”的破解和结果,而就在这“新”与“旧”的一破一立中,一个干劲十足、斗志昂扬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国家形象被建构出来。
2.丰富性:文学审美情怀复归的立体中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艺政策进行了一次重要调整,“不再要求‘文艺从属于政治’”。[2]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题,正式提出文艺工作的任务应当是“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文艺政策的转变使得作家们的文学主体意识和审美意识逐渐复归,创作的观照对象由国家政治转为人民大众,创作间的主客体由从属关系渐趋贴近契合。而长篇小说当中所建构的国家形象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红色中国形象趋向丰富立体。
(1)传承式奋斗中国的构建。共和国诞生初期一批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如柳青的《铜墙铁壁》、曲波的《林海雪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等登上当代文坛并赢得盛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创业史》《三里湾》等一系列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品屡受好评。这些长篇小说展现了中华儿女在国家发展的艰苦历程中不畏艰辛、奋勇抗争、砥砺奋进的红色精神,被誉为“红色经典”。而在1978年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困惑的作家们试图从以往的红色经典中汲取抵抗浮华社会迷惑的勇气和力量,他们以长篇小说为载体,挖掘当前时代下具有“红色精神”的人物形象,从而去建构后现代社会中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的红色精神和红色中国形象。
《我是我的神》中,邓一光将写作背景基于共和国建立后的数十年的风云岁月,讲述了草原军人乌力图古拉与他的儿子们两代人在经历“文革”、自卫战、反击战、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进程中经历不幸又顽强抗争的艰难过程,描绘了作为子辈的乌力天赫、乌力天扬不甘与父辈过一样的生活的自我追寻和承担的新时代青年的觉醒精神。《抉择》(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中,张平以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揭露和批判国企改革期间出现的腐败问题,讴歌在国家和社会发展历程中勇于并敢于与威胁人民利益的腐败、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展现曲折艰辛但又光明的发展历程。作品当中刻画了一系列优秀共产党人的形象,如市长李高成、纪委书记马卫华、市委书记杨成等,他们在处理国企改革的腐败问题中面临着情理、公私碰撞等方面的多重考验,但是他们都坚定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他们的公正不阿、浩然正气构成了新世纪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发出了新世纪代表中国精神和国家形象的时代强音。
(2)跨越式发展中国的呈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步进程中,作家们开始将写作视角转移到改革事业中,重点反映改革进程中的艰难、曲折的现实问题,挖掘为改革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改革家事迹,表达那一时期广大民众对于社会发展的真切愿望,着力塑造一个在逆境中不断突破、不断蜕变的改革中国形象。《沉重的翅膀》(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中,张洁将笔触对准改革的要害——重工业部门,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作家的责任意识对当代工业建设中的改革与反改革斗争进行了一次犀利的描绘。她着力刻画了“田守诚”“冯效先”等一批反改革的守旧势力形象,通过对他们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思维固化的生活图景以及人物关系的勾勒和揭示,揭露改革前管理体制的弊端以及旧势力对国家建设的腐蚀和对改革进程的阻碍。同时通过对“郑子云”“陈永明”等改革先锋人物的塑造表现改革家在国家蝉蜕时期的迷茫和痛苦,展现国家在重压和阻力下不畏艰险奋勇拼搏的决心和力量。记录国家发展历程,歌颂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发展期间起到的领导作用,表现各种建设力量在建设活动中的变化和发展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使命。可以说,跨越式发展的中国形象真实再现了改革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困境和阵痛,为社会发展敲响警钟,推动历史持续向前发展。同时,全景式地描绘了改革时期的社会图景和现实,反映了这一时期改革家的奋斗历程,体现出了长篇小说对于社会现实的整体关怀。
(3)寻根式文化中国的塑造。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世界文化热的感染下,中国当代文学掀起了挖掘传统文化之根、民族生存之根的浪潮。长篇小说作家们也紧跟文化潮流,着力对过去发生的文化断层现象进行纠正,试图通过找寻深藏民族文化内部的原始生命力给予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在找寻和挖掘的过程中,作家们实际上是在建构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中国形象。
张炜的《古船》将传统文化意识与当下时代问题相结合,将隋、赵、李三个家族放置寓洼狸镇这一生存空间,通过三家的生存空间的争夺和冲突,表现截然不同的家族形象背后所寄寓的不同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民族历史。同时张炜试图从文化哲学的高度来把握生活,虽然他把现实生活还原成历史的样态进行展现,但实际上关注的仍然是中国乡村社会多重矛盾,还原的仍是民族心灵的现实。贾平凹的《浮躁》针对改革开放这一历史阶段下社会出现的浮躁之气,通过对金狗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在改革的发展进程中每一个见证者自我裂变的过程。在主人公金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浓厚的文化意识,而这种文化意识为读者探索这一时期这一地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演变提供线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急速变革的历史阶段,当代长篇小说作家们试图通过“寻根”来找寻当代人不断奋进的初心和意义,帮助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寻生活真正的价值和动力。同时,作家们也希望能够承担起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以此为契机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形象展现给读者。
(4)画像式平凡中国的勾勒。80年代中期西方文学思潮加之后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重要影响,作家们开始转向对日常生活的专注和书写。他们以小人物在社会转型期的奋斗形象作为这一时期国家形象的载体,利用长篇小说通过描绘平凡的小人物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的时代命运和奋斗历程,来建构一个在改革期间充满艰辛但却永不放弃的光辉的国家形象。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在这一题材的撰写上显得尤为打动人心。小说将故事背景基于1975年至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农村,以孙少平、孙少安等农村的普通青年为描绘中心,讲述了当代平凡的普通农民在历史大变革时期所经历的艰辛和光明。路遥在作品中塑造了各阶层的普通民众群像,通过描写普通小人物的人生境遇来表现改革开放那个时代对于平凡人的平凡人生的改写。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少平、少安不甘贫困守旧,一个办砖厂,走向发家致富的道路,一个投奔城市,走向更宽广的世界。两个人作为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民青年的先行者在闯荡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但却坚持奋斗,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未来。小说一方面紧抓时代气息,为时代放歌,通过小人物的描写表现出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给予普通小人物实现人生价值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小说始终以小人物为写作基点,将小人物化身为时代的奋斗者,以他们在前进道路上不懈奋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展现当代中国积极进取、永不言弃的中国力量和国家形象。长篇小说的作家们以小人物的奋斗历史作为国家形象展现的重要载体,通过反映平凡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行为和精神来展现出中国当下国民的精神状态和中国气象,更为真实且珍贵。
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充满社会主义建设激情的红色中国形象,还是新时期以来更加丰富立体的当下中国形象,都是当代长篇小说作家们基于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积极反映时代、干预生活,建构助力社会发展的国家形象的成果。他们在与时俱进的完善中力图建构一个最接近社会现实的最灵动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