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业摄影题材中反映长子形象的主要内容
受照相器材短缺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全中国的摄影基本上是在很长时期内,题材上新闻摄影和人像摄影为主,从事摄影工作的主要是新闻记者和照相馆工作人员。在全国工业化建设的大潮中,辽宁的摄影主要是围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全国第一”的各个项目以及在工业战线上涌现出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先进生产者进行。这些照片综合塑造了辽宁的“共和国的长子”形象。
(一)塑造了勇于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的立体英雄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在辽宁的工业发展史上涌现出吴家柱(沈阳鼓风机厂)、王凤恩(沈阳变压器厂)、孟泰(鞍钢)、李绍奎(鞍钢)、尉凤英(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张明山(鞍钢)等一大批劳动模范。这些模范人物的照片大都有三类,明星式标准照、工作照、受领导接见或表彰照片。
和今天标准照清一色的西装领带不同,当时的英雄人物的标准照几乎都是在工作岗位上,都穿着工作服。前进帽是孟泰的标配(图1),而锅炉映出脸上光使李绍奎(图3)的形象定格,田桂英的照片多和火车有关系,或者背景是火车,或者戴着典型的司机装束大檐帽。尽管受条件限制,很多照片都是摆拍的,但当时强调“摆中抓、抓中摆”,强调光影效果,讲究构图,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英雄在成为人们的偶像的同时也是接地气的,英雄不能脱离群众”。这些照片具有当时独特的审美价值,也都登载在很多著名的画报封面。其中《人民画报》1952年12期刊登了《全国铁路模范李锡奎——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1954年第5期刊登了《孟泰:鞍钢老英雄》,1958年第5期刊登了《抚顺煤矿先进生产者吕振岗》;1965年第1期刊登了《鞍钢第一炼钢厂著名炼钢能手、共产党员李绍奎》。
图1 孟泰标准照
图2 孟泰生活照
图3 炼钢能手孟李绍奎
明星式工作照往往都是著名摄影家拍摄的,在这之前模范人物的工作场景、国家领导接见场景时不时地见诸报端。比如沈阳变压器厂、沈阳市总工会还举办了王凤恩的事迹展览,《辽宁日报》《沈阳日报》《工人日报》《人民画报》等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作为时代楷模,他们的名字百姓已经耳熟能详。伴随着明星式标准照的发表,模范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起来。
上述英雄人物很多都是从旧社会走来,他们有着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的坚定信仰和担当奉献的家国情怀。工作环境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条件,同时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他们的视觉形象突出了幸福、奋进、努力,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抱怨、劳累、痛苦。饱满的热情符合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心理认知,很自然地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偶像。田桂英的照片体现了辽宁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和求真务实、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意志品格。孟泰带领广大工人勇于攻克技术难关,解决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同时作为领导他时刻心里装着职工,为生产解难,为工人排忧。李绍奎把工厂当成自己的家,无论工作多累,都毫无怨言。蔚凤英在工作实践中也自觉地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为名不为利,一个心眼地干社会主义。
英雄人物哪里都有,但是在当时似乎辽宁更多。这些英雄人物的照片确定了他们当时的偶像地位,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文字介绍、声音的传播,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在没有电视和互联网的时代,英雄人物的形象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一个人的照片都是碎片性的,但综合起来他们身上的那种勇于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敢于天下先的精神完成了辽宁长子精神中的模范形象的塑造。
(二)讴歌广大工人勇于奉献的普通人物形象
在反映长子精神的照片中有英雄人物,也有普通人的形象。这些普通工人从旧社会走来,努力改变着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是万千自强不息的辽宁人的普通一员。这些照片大都拍自生活中的场景,通过朴实的摄影语言将这些人塑造得积极向上、阳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干劲十足,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幸福、劳动光荣,体现了“工人当家作主”“以工人阶级为领导”。这也是当时国家倡导的主流形象。《人民画报》1951年3期封面刊登《抚顺煤矿工人》。抚顺解放,过着牛马不如生活的矿工们翻身做了主人。生活的改善、地位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矿工们的生产热情,他们通过开展各种劳动竞赛,加班加点多出煤、出好煤,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1955年第5期刊登《矿工》(图4),典型的矿工装束,但是在煤矿里看不出逼仄、看不出劳累,尤其通过光影的塑造,显示出矿工奋进幸福。1958年第5期《抚顺矿工》头灯、钢钎、安全帽这些特有的符号,是非常典型的工人形象。所有这些工人都精神饱满,以满腔热情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着力量。
图4 《矿工》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但是朝鲜战争使人们看到了工业的重要性,在其他省份还强调农业大丰收的时候,辽宁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全国各地贡献着钢材、煤炭、电力、重型机械。实现这些既有英雄模范的带头作用,也有普通工人的努力付出。他们的付出打造出辽宁长子形象中的“担当”和“贡献”角色。普通煤矿工人、普通炼钢工人工作积累才实现了为国家提供17%的原煤、60%的钢……每一个人的劳动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一分子。
(三)每一个振奋人心的瞬间都记录了辽宁人奋斗自强的长子情怀
“奋斗自强”体现了人民力争上游、勇于拼搏的顽强斗志,是不甘落后、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内生动力。这些从精神层面体现在人的身上,但是物在表现则体现在对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具体成果上。辽宁人们有担当的前提是有能力。“一五”时期,辽宁承担了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的24项,到“一五”计划完成时,辽宁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鞍山本溪)、机械(沈阳朝阳)、化工(抚顺辽阳)、石油(抚顺辽阳)、煤炭(抚顺阜新)、电力(阜新)、建材等行业为主的重工业体系。辽宁创造了共和国无数个第一,一大批国之重器在辽宁生产出来。这些都说明辽宁有长子的能力。
虽然摄影条件远没有现在好,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科技进步都被认真地拍摄下来。查看当时的很多画报,凡是辽宁在工业上的进步都在画报和报纸上都有图片反映。1953年《人民画报》1期刊登了《鞍山钢铁公司铸块车间正在铸锭》,1954年第2期刊登了《鞍山钢铁公司炼好的铁水自动流入铁罐》,1959年第23期刊登了《抚顺人造石油厂》。在网上也很容易找到大量辽宁创造“全国第一”的照片,如《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奋进号”下水》《第一台内燃机车出厂》等。这些照片全面展示了辽宁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里程碑,通过媒体宣传,振奋了人心。众多捷报阐述了辽宁工业上的不断突破,使得很多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是辽宁成为兄弟省份中的工业“老大”“人家的孩子”的最好证明。今天我们再回顾那段历史,每当看到这些图片我们都会感觉到振奋。
(四)全方位、多角度反映辽宁的工业长子形象
共和国的长子形象不单体现在模范和生产建设的主要成就上,还要通过整体的工业形象来展示。新中国成立初,辽宁的工业体量庞大,在国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鞍钢为例,有自己的子弟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百姓的生活往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不但是外省,即使是辽宁,能在这些主要工业企业上班也是被人们羡慕的。从摄影史的角度,沈阳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沈阳第二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黎明航发集团、抚顺煤矿、铝厂、抚顺石油二厂、阜新煤矿、阜新热电站、大连热电站、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杨家杖子钼矿、第一造船厂(葫芦岛渤海造船厂)摄影作品很多。这些摄影作品既涉及工业建设方面,也体现在因工业发达而衍生出来的生产、生活方面景象。
《人民画报》1954年第8期刊登了《工人上大学》。讲述了1953年51名工人考入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崔树林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原来是鞍钢机械总厂的车工,在鞍钢业余学校学习后,考入东北工学院机电系。1954年第8期《人民画报》发表了他写给自己师父温希贤的一封信和他在大学学习的照片,其中的一幅就成为当期封面。封面中的另一个人物是崔树林的同学赵喜文(曾是沈阳被服厂的女工)。当时的《东北画报》也记载了鞍钢和东北工学院合办业大的情形。上面详细介绍了很多单位领导常年不简单学习的场景。
《人民画报》1957年5月封面刊登了照片《鞍钢之夜》,这也成为当时的年度画面。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灯火通明的鞍钢车间成了这一年的最好总结。图片的直观性胜过无数的文字,鞍钢的兴盛成为当时最美的风景。共和国的长子形象不是一个人、一件事能体现的,而是从全方位、多角度体现出“长子”的综合实力。
下表是当时获奖作品中涉及工业发展的一个统计。从这些获奖照片看,辽宁的工业及主要成就成为当时摄影作品的主流。另一个角度,在摄影技术不是很发达的年代,摄影这种方式已经成为阐释国家精神的主要手段。
辽宁工业题材摄影作品获奖情况表
续表
这些照片使历史瞬间得到定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已经作为一种精神存在,这种精神也就是辽宁工业的“长子精神”。在鞍钢、阜新煤矿、抚顺煤矿,每当人们看到这些照片,都会谈起昔日的辉煌,讲述曾经努力的故事。
2018年6月28日,辽宁省委宣传部确定了“新时代辽宁精神”: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其中长子情怀是辽宁精神的起点,实际上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就是长子精神的具体体现。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平民努力工作的完整记录、每一个振奋人心的成就,壮观的工业城市景观,正是这些碎片性的照片构成了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基本视觉形象。它和小说、戏剧、电影等共同完成辽宁长子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