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民形象典型
农民形象典型是农村题材小说的主人公,也是精神核心。其中农村新人形象代表了国家对农民身份转型、思想进步的期望。他们按照党的指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是农村建设的先锋人物。以下六位新人是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土地政策和农村环境、农民精神风貌的代表性人物。
1.持续成长的新人——梁生宝
《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第一个新人典型,是一个持续成长的形象。“持续成长”是因为他在处理矛盾时从幼稚变得成熟,思想上不断接近党组织。
梁三老汉劳作数十年没有完成的“创业”却由梁生宝完成了,从侧面证明梁生宝这类新人才是符合甚至推动历史发展,对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有巨大贡献的人。梁生宝与郭振山的矛盾是对蛤蟆滩农业生产领导权的争夺,也是党在土改时上任的干部与合作化运动的新干部之间的分歧。梁生宝所有工作都是为集体,甚至没有时间和改霞谈恋爱;郭振山则自私自利,个人致富优先。梁生宝与郭振山的冲突,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农民新人的理解。表面看来是新旧两位代表主任的矛盾,实质是对于代表主任职责的理解的冲突:是把“代表主任”看成公共利益的看守者,还是获取一己私利的通行证。
梁生宝在面对合作化的种种阻力、情场的失意时,愈挫愈勇、不断发展。但他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一开始他也想过买小牛种地致富,避免与郭振山的冲突,在书记杨国华、村民的帮助下才逐渐成长起来。从入党开始,到婚姻大事上果断清醒,主动化解和父亲的矛盾,他从教训中不断悟出政治政策的合理性,提升自己。梁生宝是在实践中持续成长的新人。他代表的是农村社会对党的政策的高度理解,是农村自下而上对合作化的拥抱。梁生宝有一句口头禅“有党领导,我慌啥”,充分信任党组织。这种信任不是盲目的,而是在理解党的政策能发展生产、能致富的基础上的人生信仰。如果《创业史》继续写下去,梁生宝的人格还会进一步发展,柳青笔下的人物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人物。
2.近乎完美的新人——萧长春
《艳阳天》通过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对农村各阶层人物的思想认知、精神风貌都做了描绘,热情地歌颂了萧长春这类新生力量。《艳阳天》借萧长春这一光辉的英雄人物,表达了社会主义永远是“艳阳天”的坚定信仰。故事全篇都终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社会主义的赞美。《艳阳天》与柳青的《创业史》相似,都是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壮阔历程,揭示运动过程中纷繁复杂的阶级关系的长篇巨著。《创业史》中作者有意弱化了贫富农之间的矛盾斗争,而《艳阳天》则将农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表现得更为尖锐复杂。
萧长春之所以是近乎完美的新人形象,在于其公社支书和复员军人、农民的三重身份让他的政治背景无可挑剔。他对于政治话语的熟练运用,没有显出梁生宝式的违和感,因为他复员军人身份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作支撑,而梁生宝还太年轻。他复原回到柳镇,遇到了焦淑红。面对焦淑红的询问,他回答回家生产、搞农业、参加国家建设。他对上级和长辈都是用敬语“您”,即使是面对李乡长那种擅长搬弄是非的人,也能够冷静思考,以大局为重。他对待同志和落后分子都像春风一样温暖。在工作中,他总是要不厌其烦地劝导村民,实在不能解决了,才去请示一下上面。当萧长春的儿子小石头被马小辫推下山,他竟然还可以顶住巨大的压力继续工作。他对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是经过一个成年人在历经磨难后的深思熟虑,是党性人格化的最高体现。
3.有限成长的新人——陈奂生
陈奂生的成长是有限的,其局限性在于始终没有走出农民的生产思维定式,但相较于原先的小农意识有了进步。这种有限的成长对于陈奂生是真实、恰当的。他没有梁生宝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萧长春历经沧桑后的老练成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通过个人奋斗过上好日子。
陈奂生是高晓声着力塑造的一个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既凝聚着农民的传统美德,折射出新时期农民的深刻变化;同时,还承受着因袭的心灵重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国民性的深深忧虑和严肃思考。陈奂生得知住宾馆一晚上五元钱前后态度和行为举止的反差可谓农民形象的精彩一笔。他既有对现代化的向往,又有对现代化的畏惧,比如离开土地他就难以生存得舒适。《陈奂生出国》表现得尤为明显:陈奂生见到美国与家乡不同的事物和现象,总爱站在自己的角度,运用自己的观点加以评说。他发现自己打工20天赚的钱却连颗牙都换不起。他修饰草坪时翻土种菜,后来才知道一平方米草皮值几十美元。他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不久就飞回上海了。
陈奂生因为与吴楚书记建立起了交情,被举荐为社队企业的供销员,在村里的威信很快提高了。吴楚书记对他的照顾又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努力劳动致富。可以说,吴楚书记是他的精神导师,陈奂生的成长依靠与吴楚书记的相识。吴楚书记对陈奂生的照顾象征着国家对农村新人的要求和期望,即个人将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国家的前进方向联系,个人的成长就会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从而更好地建设祖国。这是个人成长与国家建设互利的双向支撑。
4.浪子回头的新人——高加林
高加林是一位活跃在城市与乡村的年轻人,他面临的诱惑要比之前几位新人复杂得多。他是几位新人中少见的犯过重大错误的典型,但人物也因此更深刻、更复杂。高加林与梁生宝年岁相当,但少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多了文化知识水平。但是高加林身为教师的文化素养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不足以帮助他做出正确选择,他的人生信仰是在经历失败后建立的。
高加林是一位有着很高精神追求的农民知识分子,但他遭遇的现实与心中的理想相去甚远。他在人生中要抉择的地方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一方面是他太年轻禁不起诱惑,另一方面也是他对现代化的理解过于简单。高加林既不了解城市的规则,也看不到乡村的发展前景,自我认知过高。这是改革开放浪潮中年轻人的典型心理,他们都会经历挫折,但是像高加林能幡然醒悟,重整旗鼓的年轻人却少之又少。
《人生》中,高加林民办小学教师的岗位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不得不回到农村。此后,他也报复性地利用关系得到城内工作,在被人告发后第二次回到农村。黄亚萍果断离开他,巧珍也嫁作人妇。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让高加林几乎绝望。而他这次撕心裂肺的成长、悔悟是因为村民们对他的宽容和爱护。他本以为村里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家乡人却围上来安慰他。德顺爷爷鼓励他人生的道路还长,要认识到在党的政策下农村的前程不可限量。高加林身为小知识分子的骄傲褪去后,让自己和农村的关系和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国家、社会对于“误入歧途”的青年是格外宽容的,永远提供机会给青年大展身手,回归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此外,作者进步的地方在于超越了阶级斗争的模式,进入城乡对话中观照年轻人所面临的道德挣扎和人生困惑。
5.城乡两条道路的新人——孙少安、孙少平
路遥深受柳青的影响,《平凡的世界》人物关系与《创业史》相似,但是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少安留在农村照顾父亲,同时发展砖窑生意,日子越过越好;少平进入城市在矿山挖煤,后来成长为优秀的工人。兄弟二人性格上,一个锐意进取,突发奇想,一个踏实肯干,不畏困难。二人始终坚持人生正道,都收获了美好的生活。路遥用孙家兄弟的经历回答了高加林未解决的问题——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和不公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国家政策如何,都要为人正直,努力奋斗。要将苦难视为动力,用乐观和自我坚守面对不公平。
少安和少平都经历数不胜数的苦难:少安先是与润叶分手,娶了贺秀莲。种地留不下粮食,搞生产又被田福堂阻碍。自主创业开砖窑,被砖窑技术师欺骗受很大损失。砖窑生意红火起来,妻子却得了肺癌。少平与郝红梅的感情破裂,好友金波远赴他乡。进入城市却只能在建筑工地揽活,忍饥挨饿中还会读一本《白轮船》。和田晓霞感情日渐深厚,却在抗洪抢险中痛失爱人。在煤矿工地上看着身边的矿友生离死别,病痛缠身。少平为救护徒弟面容尽毁,拒绝了金波之妹的表白。但少安和少平始终没有放弃,在朋友、领导、同事的帮助下,又重新站起来。兄弟二人各自奋斗,互相鼓励,终于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少安和妻子贷款维持生产,生意走上正轨,将砖厂挣来的钱捐给当地的小学。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
《平凡的世界》用温暖的现实主义表现普通劳动者的真实生活。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描写苦难的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难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的作家却并不多,可见路遥的功力。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普通人人生奋斗的两极经验。
6.农商二重人格的新人——曹双羊
曹双羊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商业人格和思维模式,但骨子里还有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良善。曹双羊的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从身无分文的农民到身家过亿的商人,他人生的几次重回正轨都依靠白立国对他的指引。曹双羊是高加林进入城市成功发展的结果,孙少平事业成功的后续,但比他们面临更严峻的道德考验。
1998年曹双羊开始在赵蒙手下经商,后因为恋人桃儿的移情别恋,对赵蒙产生仇恨。曹双羊完成原始积累后,除掉了赵蒙。这时,他的资本家不择手段地积累原始资本的心态开始暴露。白立国给曹双羊讲了苍鹰虎子蜕变的故事,启发了曹双羊,是第一次引导。曹双羊完成了农业人格到商业人格的转型。他变卖了煤矿成为新型富翁后到城里闯荡。曹大娘看到迷失在欲望中颓废堕落的儿子,将他打醒,是第二次引导。曹双羊开发了“麦河道场”方便面品牌,在白立国“连安”土地神故事的启发下,回到村中搞土地流转,这是第三次引导。曹双羊的弟弟曹小根发现了大哥把参加土地流转农民的土地证作为银行抵押贷款的违法行为。在乡亲们和弟弟的斥责中,曹双羊悔悟了,这是第四次引导。
从这四次引导可以看出,白立国是曹双羊的精神导师。曹双羊对白立国信赖、敬仰,在长期与白立国的相处,他学会了责任和担当。《麦河》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农村的生态环境对人心灵的净化作为主题思想之一。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对于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对于农民、农村权益的保障。在农商合作、农商斗争中,以生态环境的形象引导新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