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名”表达:知识分子启蒙形象谱系

二、“共名”表达:知识分子启蒙形象谱系

知识分子启蒙形象更多地是指向作家自身,与新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传统一脉相承,表现了以启蒙主义和精英意识为中心的知识分子话语权力,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切合“共名”的时代主题,成为时代的先驱,如五四时期的反帝反封建和个性解放、抗战时期的民族救亡图存、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正本清源、21世纪后的守正创新等。生存、发展、人格建设的“精神三位一体”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特殊的立场和方式,“士大夫庙堂政治文化向多元价值体系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民间文化转移”[25]是文本主题由宏大叙事向个体的、民间的、多元化叙事的根本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重大历史转型期,中国文学追求思想解放、创新求变、反传统、反封建,其思想核心是通过反思中国的现代性进程,重新审视一切,重估一切价值,回归人性,既要清算既往文学史,又要“相信未来”。因此,在“重返80年代”的当下中国文学场中,80年代具有“原点”价值,是终点与起点的“重叠”[26]。以思想启蒙的姿态批判、反思、颠覆既成秩序成为知识分子痛苦思考的精神轨迹和审美表达,表现为启蒙主义思潮、人道主义思潮、反传统与文化寻根并存,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派等均围绕“人性的复归”“欲望的唤醒”[27]等主题进行了生动而广博的描写。

“唤醒”即有启蒙的意味,在“文革”过后人们情绪激动、诉说的愿望强烈的社会心理下,作家们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看到“伤痕”、描绘精神轨迹、释放压抑的情感。卢新华的《伤痕》开启了“伤痕文学”时代,就是对“共名”的表达。而刘心武的《班主任》则开启了知识分子的启蒙形象塑造,班主任张俊石的启蒙意义不仅仅在于包容与接纳、教育与引导被拘留过的“小流氓”宋宝琦,更在于启迪“受到精神内伤”、将“文革”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内化为自我意识的“好学生”班团支部书记谢惠敏,其“救救被坑害的孩子”(被“文革”坑害)的呼唤和鲁迅发出的“救救孩子”(被封建社会坑害的孩子)的启蒙呼喊同样急迫。卢新华的“伤痕”是显性的,刘心武暴露的是精神“内伤”,是隐性的。而这也构成了伤痕文学主题表达的两极。启蒙主义与人道主义并存是伤痕文学的特质,并开始走进深层文化心理。如刘心武的“自传体小说《四牌楼》潜心于发掘人性的‘更深层次的东西’,通过一个家族四代知识分子近一个世纪的遭际悲欢,来展示民族文化心理的复杂性”[28],可看作是启蒙知识分子形象谱系的一条线索。

若我们将知识分子形象置放于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宏观视域中辩证审视其形象价值和社会功能,可清晰烛照知识分子形象与国家形象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作为80年代社会现象的“文化热”“新启蒙运动”“知识分子热”核心是反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挫的问题根源,并将之归因于文化,而文化的主体——知识分子本身自然也被纳入反思对象。[29]寻根文学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动力源泉,反思文学也是中国文化自剖的审美表达。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客观理性地反思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原因以及厘清党和人民关系的演变脉络开始,作家们也逐渐将自身纳入反思对象,展现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谌容的《人到中年》从表现社会政治问题出发,落脚点却是“人”的生存境遇下、恶劣环境中知识分子仍然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的独特之处,相较于“十七年”时期和“文革”时期对知识分子的妖魔化书写,有了明显的转变;张贤亮的《灵与肉》从主人公许灵均的“受难”经历展现知识分子的灵与肉的冲突,但最后在随父出国发展与留守妻儿身边的两难抉择中,依然坚守了这片给了他苦难也给了他爱与温暖的中国大地,谢晋导演以此拍了电影《牧马人》风靡一时,许灵均、秀芝的故事广为人知,可见引起了80年代民众的共鸣。

张贤亮的中篇小说《浪漫的黑炮》以文学“介入”社会的姿态塑造了精通德语的工程师赵信书。“他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了,从相貌到衣着都毫无出奇之处。这个人有五十多岁,面容清癯,皮肤暗黄,身材瘦小,略微有点驼背,看来他是个从事案头工作的人。”在邮电局的营业员眼中,赵信书无论外貌还是行为均十分奇怪,令人生疑,加上对象棋的无知,于是她把赵信书的电报“失黑炮301找”交给了领导,公安局的介入、工厂的调查等将赵信书调离了工作岗位,致使德国机器说明书由他人错误的翻译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表面看赵信书严谨、认真、刻板,但他却发现了关键性的翻译错误:“正确的译法应该是‘机器上所有的轴承都应该涂上润滑油’。可是中文本上却译成:‘机器仓库都应涂上油’”。由此点名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地位和作用。赵信书常因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中(如象棋、专业)而表现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天真神情,“原来,他肚皮里是一大堆枯燥乏味的数字、方程式、机械图形、应用技术理论和许许多多我们不认识的外国字”。最后作者在“记录者的话”中语意双关地指出:“习惯哟,真是个害人的东西!”传统的思维定式在现代化时期依然发挥着惯性的作用,对此理应深思,回应了80年代“共名”的启蒙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