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干: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务实形象

三、创新实干: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务实形象

“创新实干”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实践要求,体现了辽宁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和求真务实、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意志品格。“一五”时期,辽宁创造了共和国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艘导弹潜艇等200多个“共和国第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辽宁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开启了老工业基地“第二次创业”。辽宁人民制造生产出了第一艘国产航母、歼15、“蛟龙”号、新松机器人、盾构机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创新实干精神的践行使辽宁长子形象不断获得激动人心的拓展。

多年来,辽宁话剧始终秉承现实主义传统,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精神,辽宁话剧紧密贴近社会现实、贴近人民生活,在戏剧舞台上奏响时代的主旋律。

《工匠世家》中,创新与实干精神更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一家东北国有大企业进口一台德国的先进设备,当人们高兴地看到这台先进的机器给生产带来高效益时,机器突然发生故障。按照中德协议,修理机器须等德国的技术人员,不但要花上千万元的外汇,还要耽误生产工期。老工人宋振远认为等德国人来修机器,时间太长,要价太高,损失太大,这是外国人掐中国人的脖子,他提出自己要修理这台机器。德国留学归来的宋振远的儿子坚决不同意父亲的意见,认为这是中国人无视契约精神。一切要按合同办事。这个开始看来矛盾尖锐到几乎无解的冲突最终得到解决,最后就是通过国际高科技和中国工匠技艺相融合,也就是创新与实干的结合。创新是指辽宁工人敢想敢拼,敢于对德国技术提出质疑,敢于挑战西方先进技术;实干是指他们的挑战,出于他们对国家负责的赤胆忠心,而这必须建立在刻骨钻研的实干精神中。否则就只能成为笑谈。

话剧《国徽》也谱写了辽宁长子形象所具有的创新实干之歌。1950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时候,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是不能经受风雨侵蚀的木质国徽。国务院把铸国徽的光荣任务交给沈阳的工人阶级。在抗美援朝、国内潜伏特务不断进行破坏活动的背景下,铸造国徽面临着诸多困难,八级铸造工匠肖百顺和厂里的技术人员组成了攻关小组,发挥工人阶级的聪明才智,创新实干,最终赶在1951年劳动节前,把金属铸的国徽挂上天安门城楼。

创新实干也是《父亲》中杨师傅对子女的教诲、是《燃烧的钢铁》中孟泰与工友们实现生产恢复的前提、是《黑石岭的日子》中刘老黑与工友之间舍命相救、“生死相依”的内在要求。创新实干精神是辽宁长子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所有的工人形象、模范形象的行动的内在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