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核灾定损理赔系统应用
远程核灾定损理赔系统在公共巨灾保险制度推行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水位桩技术是公共巨灾保险用来监测家庭进水变化的主要监测手段。宁波市因台风所造成的水灾,其理赔难度往往较大。首先,水灾情况面广量大,但涨得快,退得也快。采用水位桩技术以前,承保机构对所有受淹住宅采取传统的逐户上门人工测量进水位的方式,依靠村干部全力配合保险机构才能确保灾后几天内完成十余万户家庭的核灾定损工作,村干部普遍感到工作压力较大,基层工作人员查勘、定损和理赔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其次,水灾发生后靠人工测量主观性大,不符合理赔条件的村民想“搭便车”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和纠纷。为改进自然灾害查勘定损方式,减轻基层工作压力,增加受灾户的满意度,实现巨灾保险理赔快速、精准、高效的目标,同时也为了有效减轻行政体制和基层组织的负担,2016年,宁波市政府出资600万元,支持保险机构引入现代测绘技术,建立水灾远程核灾定损理赔管理系统。
1.远程定损理赔系统的工作原理
水灾远程定损理赔系统是人保财险宁波分公司自行开发首创的专业灾害监测系统,被誉为巨灾保险“千里眼”。这一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在低洼地区的每个村,设置一个基准水位桩,并事先测量每户住宅室内地坪与水位桩基准点的高程之差,由系统生成基础数据库。一旦发生洪涝灾害,查勘人员只需测量基准水位桩的水位线高度,就可通过系统计算出每户住宅的进水高度,居民进水高度计算公式为地面高度与水位线和居民住房高度之和。
经过两轮水灾远程核灾定损系统项目的建设,宁波各区县(市)主要低洼地区已基本覆盖水位桩,用来查勘灾情(见表4-15)。该系统的优点在于,不用入户查勘,就能准确掌握每户住宅的受淹情况,有利于快速、有效、精准地实施救助理赔,保障受灾群众利益;同时,还可以为政府部门开展灾害预报、灾情研判、救助实施、灾后评估等提供准确的量化依据。其工作流程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查勘人员根据水位桩位置表测量并拍照对应水位桩的水淹高度;接着根据灾前确定的该水位桩对应的水位桩入户抽测表,对抽测表上的居民逐一入户测量实际进水高度。
入户测绘工作自2016年3月启动。作为该系统建设最关键、也是作业量最大、专业性最强的实地入户高程测绘工作,经过公开招投标,首期选取了以往台风期间受淹较严重的江北、余姚、奉化和鄞州的563个行政村先行建设。其中江北区、余姚市、奉化市三地共244个行政村委托浙江省工程勘察院负责实施,鄞州区317个行政村委托宁波市测绘院负责实施,于2016年9月7日全面完成了系统第一期实地高程测绘和数据采集工作,共实际入户测绘32.4万户家庭。2018年,第二期水位桩建设项目将远程水灾数据监测范围扩大到北仑、余姚、镇海、奉化其他低洼地区的22个乡镇、148个村(社区)的64181户家庭,基本实现宁波大市范围内所有低洼地区水灾数据监测全覆盖。为保证质量,市民政局全过程指导和监督,主动加强与测绘单位、保险机构的沟通协作,先后4次主持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各地民政部门也将此项工作列为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指导乡镇(街道)和村干部全力支持、配合测绘单位,积极做好村民基础信息提供、进村入户联络引导、群众宣传发动等工作。人保财险宁波市分公司则将入户采集的相关数据导入巨灾保险核灾定损理赔管理系统平台,并同步开展数据校验和系统调试工作。
表4-15 宁波市公共巨灾保险远程定损系统项目建设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分公司
2016年和2018年两次安装的水位桩仅能记录水位上涨数据,不能实时传输,需要巨灾保险协保员现场拍照传递。2021年新一轮的公共巨灾保险启动后,人保财险宁波分公司应用高精度水位传感器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在20个村开展自动化水位桩试点,可以实现远程实时监测,第一时间了解受灾家庭进水高度,提升查勘效率和测量精度。
2.远程定损理赔系统的其他功能
远程核灾定损理赔系统还具有灾害分析功能。根据远程定损理赔系统记录的理赔数据,结合人保财险宁波分公司多年巨灾保险理赔信息,和宁波市水利局指导,宁波市巨灾风险分布图制作完成,对于巨灾风险防范和管理起到积极的预警作用,对于开展商业性巨灾保险的风险识别也有借鉴意义。相比静态的洪水风险图只提供设定情景下的淹没信息,该系统集水文、地理信息、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多专业技术于一身,可智能分析城市洪涝风险,并可查看洪水的实时风险,在线绘制动态洪水风险图。实时洪水风险图可快速反映当前区域洪水风险等级和干流堤防危急程度。动态洪水风险图绘制功能可根据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报,结合实时水雨情和工情信息,通过拟定水库、闸泵等水利工程调度模式,模拟河道洪水演进过程,绘制未来区域淹没水深和淹没历时图等,并对不同防洪保护对象进行洪水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