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指导思想

一、 指导思想

公共巨灾保险是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标志性样板产品,本着固本强基、补短强弱的根本目的,宁波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为牵引,立足强化“保险+服务+治理”模式,以“广覆盖、保基本、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数字化”为指导思想,不断健全巨灾保险制度体系,不断创新具有时代特征、宁波特色的巨灾保险样板,更好提升宁波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合力,保障经济社会稳定运行。

1.广覆盖、保基本

台风以及风暴潮引起的次生洪涝灾害是宁波频发的自然灾害,洪水受害者众多,历年来政府投入的洪水救灾救济及恢复重建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也比较大,对宁波地方经济社会稳定运行造成不小的损失。洪涝发生的规律、发生的时间等比较容易预测,通过保险管理和转嫁台风巨灾风险可以发挥良好的社会稳定器和缓冲器的作用。

“广覆盖”是指不断扩大公共巨灾保险的覆盖范围,尽最大可能为城乡全体居民提供财产保障服务。巨灾因其特殊性,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大面积的损失,使较大范围内的居民普遍受到损失,公共巨灾保险作为具有政府抚恤和救助性质的政策性保险,以“广覆盖”为指导思想,可以发挥普惠和救济功能,使其保险赔付能够覆盖大部分受灾居民,对其进行基础性赔付。以家庭财产损失救助为例,公共巨灾保险并非按照居民家庭财产实际损失金额给予赔付,而是普惠性地根据灾害情况,分档给予固定额度的救助赔付。因此原有的农房保险、普通家庭财产保险不受宁波市巨灾保险赔付的影响,仍按照各自保险合同的约定进行赔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灾家庭的损失补偿比例。这样做可以使受灾范围内的居民受到普遍救济,使大部分居民快速恢复正常生活,发挥出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功能。

对广大群众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的基本保障体现了公共巨灾保险的政策定位。巨灾保险制度确定的保障水平不仅要与该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还受到政府、单位个人等各方面财务承受能力的影响。宁波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人口基数较大,按户均保费收取的保费总额相当可观。为此,从普惠和政府救济角度出发,公共巨灾保险作为多层次巨灾保障体系的第一层制度设计,保障仍是以最基本的居民生活和生产需求为主。对于政府和保险公司来说,基本的生活生产资金的补贴是可以提供的,对于受灾家庭和单位来说,基本的生活生产需求也是必须满足的,只有坚持这一点,才能使得公共巨灾保险制度长期平稳运行,在财务上实现长期的收支平衡。

2.规范化、法制化

巨灾保险制度的规范化运行直接关系到巨灾保险的实施效果,进而关系到公众巨灾风险的有效分散及损失的相应补偿。因此,促进巨灾保险规范化是维护投保人利益和受灾群众利益的客观需要。明确政府和保险公司以及社会其他力量的职权范围和责任边界,明确村和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报案登记环节的工作要求和操作规范,保证各部门、各单位在巨灾保险系统内各司其职,各行其是,保证巨灾保险承保流程、理赔操作流程的规范化操作。在巨灾保险的承保过程中,应该对被保险人范围、保险标的等级进行规范化分类。在巨灾保险的理赔过程中,政府和各保险公司必须坚持阳光化的规范操作,制订周密的理赔工作流程计划,实行信息公开透明化。对租户财产损失赔偿、户籍和居住地不统一时报案登记等做出明确规定,便于执行。监督巨灾风险准备金和巨灾保险基金的使用规范化。巨灾风险准备金和巨灾保险基金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公共巨灾保险制度的安全性。巨灾保险基金的积累包括政府拨款资助、社会捐赠、投资收益、保险公司提供风险分担,保障对应的保费转入等,对以往年份巨灾保险经营结余部分的资金应充实到巨灾保险基金,以确保制度的稳定和长久发展,最终确保投保人的利益及巨灾保险运行的安全。

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全面依法治理的理念。从国际实践看,立法保障是巨灾保险制度各项措施落实的关键。巨灾保险制度涉及大量公共利益的调整,尤其是解决制度“击穿风险”,需要建立损失回调机制。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制度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加快推进《巨灾保险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确保巨灾保险制度的建设和运行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巨灾保险制度法制化首要目的是为巨灾保险制度服务,确保巨灾保险制度能够正常运行,从而发挥其应有之功效。巨灾保险法律制度主要用以规范巨灾保险法律关系及其当事人之行为,尤其是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予以明确,对巨灾保险运行规则、运行程序等做出明确性要求,通过对各种风险如投保人财产损失风险、保险给付风险、政府财政风险的控制,确保巨灾保险参与主体的利益,促使巨灾保险制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3.专业化、数字化

巨灾保险的健康发展需要选择专业化的经营机构和专业化的经营人才加盟,政府与市场可以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保险经营技术,包括共同为巨灾保险市场的发展培养高端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合作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并推进成果的共享与市场应用,开展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保险经营的技术研究与合作,推动巨灾科研技术向市场转化。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为巨灾保险体制的健康运行提供智力支撑,灾害工程等科学技术为巨灾保险运行提供风险评估基础,巨灾保险项目背后是众多高科技应用的支撑,为精确的风险预警预报提供可能。比如,截至2020年,我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卫星,其中7颗在轨运行,206部天气雷达参与组网运行,气象观测站乡镇覆盖率达96.5%。随着风云卫星家族的不断壮大,我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的能力也不断提升。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7.2%,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缩小到76公里,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也不断提高。这些气象监测卫星和监测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准确的气象预报,为低洼地区和危险建筑内人员的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极大减少了人员伤亡。

专业的保险精算和现代金融软件为巨灾保险运行提供经营的定价技术基础。保险费率的专业化是确保巨灾保险有序高效发展的关键。宁波的公共巨灾保险既是财产保险也是人身保险,具有其自身的经营特性。针对巨灾保险缺乏历史数据与风险波动大的特点,保险公司应当选定能尽量剔除波动较大数据的统计模型,针对巨灾保险的费率厘定制定出更为专业化的方案,保证公共巨灾保险的收支平衡。

巨灾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根源在于科技驱动。当前是数字时代,数字化革命将会为巨灾风险管理赋予新的内涵,数字化识别、数字化表达和数字化管理巨灾风险,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加快建设中国巨灾风险管理数字化基础设施,具有长期战略性、行业基础性和自主创新性的属性,是时势所趋。数字化革命是分辨率革命,巨灾风险“识不深、看不清、算不明、管理难”四大根本问题需要依靠数字化转型加以解决。[1]研发和应用符合宁波实际的台风巨灾模型是巨灾风险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在科学合理的台风巨灾保险基础上,遵循“数据为本、模型为芯、场景为用、生态协同”的发展理念,才能推动巨灾保险健康运行,真正贯彻和落实政府综合防灾减灾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