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赋能的公共巨灾保险制度建设

三、 强化科技赋能的公共巨灾保险制度建设

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强化科技赋能,提高巨灾风险治理效率。“理念优于制度,制度优于技术。如果确立了正确理念,则制度建设是最重要的。如果确立了科学制度,技术就成为最重要因素。”[2]宁波已经建立卓有成效的公共巨灾保险制度,未来,在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提高科技应用成为下一步提升制度生命力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感测技术、卫星遥感、生物识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的应用,保险领域出现众多科技应用场景,这为巨灾风险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进一步提升了巨灾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的能力。通过建立全面感测和动态反馈的巨灾风险管理技术平台,能够实现科学管理和动态预警,有效降低巨灾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

1.水位桩远程定损系统升级

继续完善水位桩远程定损系统的应用,加快智能化远程定损理赔系统建设,减少报案理赔阶段的误报漏报案件,提高理赔准确率。智能化水位桩中的水位传感器能够更好地检测洪水发生情况,EPT光电式水位传感器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新型传感器,是城市洪水监测报警系统的最佳选择。下雨积水、台风大水的水体内部一般含有杂物,如树叶、小颗粒杂物等,以及安装在路边电箱具有的磁力、温度(南北方温度差异)、早晨露珠等都是影响水位传感器工作的因素。与电容式水位传感器非接触式不能泡水、浮球式水位传感器易被杂物卡死、电极式无法检测导电性低的特点相比,光电式水位传感器采用光学原理不受压力、磁性、温度、液体腐蚀性、颜色的影响,对于阳光直射、水珠、水垢、颗粒杂物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调整软件或安装做规避处理,因此可以很好地检测大雨积水、台风积水。

远程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各类巨灾的预防和救助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近些年,随着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在无人机上安装各类传感器或高清拍摄装置,运用遥感装置控制无人机到达指定地点获取地面信息,具有极高的传输速度和清晰度,从而可以进行更加精准的数据分析。在台风洪水受灾受灾区安装使用带有传感器的水位桩以及应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水灾定损理赔的精度和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受灾群众的损失救援与理赔。

未来发展道路上,各类远程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从提升拍摄频率方面的技术入手,增强分辨率。尤其在不良天气时,新型远程遥感技术的应用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同时,对远程遥感技术的硬件也需要加快改进,通过更加轻巧的技术装备,携带更多的高科技设备,开创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新功能。数据信息保护方面的工作也需要完善,通过建立大型数据库,将相关数据进行存储,以便进行历史比较和分析。

2.保交所寻求跨区域巨灾保险方案

2016年,上海保交所正式上线运行巨灾保险运营平台。该巨灾保险运营平台通过集中积累承保理赔数据,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指导巨灾保险和再保险合理定价,为保险业参与国家防灾减灾工作以及开展巨灾风险证券化实践做好基础数据和技术准备。与此同时,科技赋能显著提升了巨灾保险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云计算和分布式技术等科技的应用,不仅保障了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也极大地促进了业务处理效率。据介绍,压力测试显示,上述巨灾保险运营平台能支持25万份投保清单在5分钟内完成上传。该平台的运用为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提供了高效的承保、理赔、交易结算等综合服务。

充分利用上海保交所技术平台,在保险科技的强大支撑下寻求扩大跨区域保障人民财产的改进方案,提高公共巨灾保险制度的保障能力。尽管科技能够为巨灾风险治理提供更科学和高效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但这个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引导、规范、协调和普及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一种商业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促进巨灾风险治理科技的规范和有序发展。

3.研发应用成熟完善的台风巨灾模型

成熟完善的巨灾模型对巨灾保险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利用模型和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能够给巨灾风险管理提供直接帮助,台风巨灾模型更是如此。根据国际减灾委员会的统计,气象灾害已占全部自然灾害比例的75%至80%,如果能很好地预测到气象灾害,并与保险建立密切联系,巨灾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进和落实就有可能成为现实。我国巨灾风险模型的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地震巨灾模型上,台风巨灾模型的研发要晚于地震模型的研发。随着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台风巨灾预测变得可行,并更加精准,同时,对风险的感知更为细致。

2017年,中再产险成立中国再保险巨灾研究中心,成为再保险行业首个巨灾研究专业平台,意在通过对接国家战略、服务政府需求、满足直保公司核心诉求,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向行业输出专业服务与技术。目前,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能集中于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巨灾数据库、开发巨灾模型与定价工具、开发巨灾产品。当年,推出中再巨灾平台CRP1.0,为直保公司提供巨灾风险识别、风险地图、灾害预警、历史灾害回放、风险累积控制、在线会商等服务。中再集团2019年和2021年分别发布了中国台风巨灾模型1.0和2.0版本,为台风巨灾模型的成熟和商业化应用做了开拓性贡献。台风巨灾模型2.0包含台风随机事件集、风场、降雨、风暴潮、洪涝等多种灾因的耦合,综合国家气象、水利、海洋与工程等部门的专家智慧和通力合作,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台风巨灾保险易损性模型和高精度行业风险暴露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基于超性能计算,建立起中国台风巨灾模型云平台,为商业化开发应用打下基础。

宁波公共巨灾保险制度主要责任是台风及其引起的洪涝次生灾害,台风巨灾模型的缺席会导致制度的科学性和稳健性备受质疑。未来需密切关注中再集团和国际巨灾模型公司的台风模型商业化应用进程,及早将台风巨灾模型和宁波巨灾保险制度相结合,对保险定价、保障条款、赔付阈值等技术细节进行调整完善,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巨灾保险制度的持续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