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式的母语教学

五、外语式的母语教学

一份全国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选择语文为最喜欢科目的不足30%。叶圣陶先生20世纪60年代曾说过,语文教学是50年的“老大难”。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著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少、慢、差、费”,“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为什么语文学科会这样让人讨厌,这样的效率低下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而教学方法的选择错误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母语跟学外语应该有很大差别,但是,100多年来我们似乎看不到这一点,“五四”以来的语文教学采用的可说基本上是与外语教学类似的方法,这是造成语文教育效果不高的重要原因。

说我们的语文教学采用的是外语式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因为它没有处理好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重口语和重书面语,这是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的重要区别。学习外语当然要从口语开始,没有正确的发音,不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就听不懂外国人说话,学习书面语也会发生很多困难。因此,听、说、读、写、译,是学习外语的正常顺序。而学习母语情况与之不同。入学之前,儿童基本已经学会了说话,他们上学的目的主要是学习书面语。这一点中外其实没有区别,中国人讲上学“读书做文章”,英国人也说上学去“learn to read and write”,即学习“读写”。学外语当然要采用学外语的方式,即从听说开始。中国人接触外国的语言教学是从学外语开始的,在学外语过程中体会到了一个学习外语的规律和程序。由于“一切都是西方的先进”,结果就误认为学母语也是如此,因此把从学听说开始的经验用到母语教学上。正好国家又提倡推广普通话,结果把学习普通话变成了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学习正音、拼音、学说话、造句、写话上。由于把重点放在口语上,对书面语的要求就不断放低,表现在识字量的要求逐年降低,在识字少的前提下又要鼓励提前读写,结果只能让学生用拼音或同音字代替,结果为别字的大量出现打开了口子。

如果说重口语和重书面语是一般的外语学习和母语教学的区别,那么重拼写还是重识字是以拼音文字作为母语和以汉语作为母语的重大区别。我们看欧洲国家小孩学习母语,常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拼写(spelling)上,与之相应,汉语应该把重点放在汉字的辨析和认读上,传统的语文教育正是这么做的。然而我们的做法却是像教拼音文字语言一样,让孩子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起,就学习字母,练习拼读,而且是根本不讲道理的“拼读”:玻(bo)啊(α)→爸(bα),bo、α怎么拼得出bα来?一定要把bo里的o先去掉。但这怎么跟小孩子讲?又能不能讲得清楚?

外语式的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表现是过分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语法分析。许多人没有注意到,西洋式的语法是在教、学外语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西方的第一部语法书是为学习希腊语的罗马人编的。因为各种语言都有各自的构造特点,对于本族人来说是习焉不察而又心知其意难以口述的东西,对于外族人却是难以逾越的难关。因此学外语一定要学语法,而学习母语却无须学语法。从马建忠开始,就误认为中国人学习母语需要的时间长是因为没有西方那样的语法,因而只要引进西方的语法,中国人学习母语就可以同西方一样快。然而西方语法引进一百年的历史却告诉我们,学习语法对学习母语没有什么大的用处,马建忠等希望通过语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标从来没有实现过。因而,在母语中过于注重西方式的语法分析也是一种把母语当外语教的办法。语法分析无非是把学生已经懂的东西再贴上标笺,分析为主语、谓语、动词、名词,结果把本来有趣的文章变得枯燥繁琐,最后弄得学生兴趣全无。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关于语法“淡化”的讨论,张志公先生说,讲“淡化”是客气,实际上就是不要。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也感到语法知识对于中小学生并非必要,因而最近的课改中也大大降低了它们的分量,结果引起了语法学家们的不满。这些问题恐怕有从理论上加以澄清的必要。

外语式教学方法的再一个方面是过于强调“知识点”,这与母语教学强调感悟很不一样。外语教学是一种工具理性教育,可以把需要学的最基本内容外化为种种知识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建立起一个个大纲:语音大纲、语法大纲,结构大纲、功能大纲等等。而母语教育除基本的识字做文章外,还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性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悟的过程。这与知识点的分解可能正好走的是相反的路。语文教育前辈徐中玉先生说: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最后从心里接受它,真正感悟到文本中蕴涵的价值。老师教课不要只重视知识点,一定要启发、感悟、互相补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热烈讨论、鉴赏,让人文素养内化为学生们自己的信念。”徐中玉先生的这段话,谈的虽然是大学语文教学,但是它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同样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知识点对语文教育的损伤现在还没有被许多人认识到。它的唯一好处是便于考试命题的人来出各种各样的客观题,便于他们用细小琐碎而多数未必有用的“知识”来刁难学生,语文知识上去了,而语文水平却下来了。

令人高兴的是语文教育新课标的研制终于在这方面有了突破。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希望这种新认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这种把母语当外语教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