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今薄古与否定传统

一、厚今薄古与否定传统

“厚今薄古”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提出的口号。虽然是从史学界发起,但实际上代表的是当时党中央高层领导的观点。到1963年,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提出“大写十三年(1949—1962)”的口号,说:“今后在创作上,作为指导思想,一定要提倡和坚持‘厚今薄古’,要着重提倡写解放十三年,要写活人,不要写古人、死人。”这一主张的意识形态背景就愈益明显。“厚今薄古”从字面上来看是对史学界、文学界“厚古薄今”传统的一种否定,实质上是为当今政策辩护的一个工具,并为日后批判“封资修、洋名古”大造舆论,为“文化大革命”作了前期思想准备。

“厚今薄古”作为一种政治主张,产生了一些非常不好的后果。

其一是凡今皆是,凡古皆非,结果出现了否定一切传统的思潮。在这个口号下,凡属传统的一切无不冠上封建、保守、落后的帽子,全盘否定。一度连杜甫、岳飞这些有定评的历史人物都在被否定之列,前者被谥以“地主阶级”,后者被斥为“愚忠”。进而,凡是古代的一切都该否定。我们前面说过,“五四”以来,中国出现了举世皆无的思潮,以否定传统、辱骂祖宗作为前进和发展的动力,而这一思潮到了“厚今薄古”,可说是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据,从此人们可以更加有恃无恐地否定传统的一切。我们只要看其后发生的一切,就可以知道它对中国传统的伤害:文艺上反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学上反对“人民性”;史学上提出“清官有害论”;传统的风俗、节日喜庆均遭排斥等等。至于在语文上,则不仅是八股文,一切传统的文艺形式,如“旧体”诗词、文言文一概予以否定,繁体字乃至整个汉字也都成了落后、愚昧的标志。如果说“五四”造成了我们与传统的第一次决裂,则“厚今薄古”可说造成了与传统的第二次决裂。

其二是无原则、无限度地肯定当今的一切政策、一切做法。从柯庆施的话可以看出,所谓的“今”,其实范围非常有限,就是解放后的“十三年”。所谓“厚今”,本质上是要不加分析地肯定这十三年中所做的一切。我们知道,这一口号的背景是1957年以来我们党在政治上、经济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对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走,中央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由柯庆施出面提出的这一口号本质上是为建国以来一系列“左”的政策、“左”的错误作辩护,并以此作为武器打击对手。在语言文字问题上,拼音化道路等问题上的错误因而就不可能得到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前面说道,就吴玉章本人一度也已意识到拼音化道路的不切实际,但在凡今皆是、凡是新中国做出的决策都不会错的氛围下,他即使想修正,也已经没有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