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与文化
众所周知,文化是很难定义的。20世纪80年代初,庞朴先生曾问钱钟书,文化如何定义。钱钟书说:“文化这个东西,你不问嘛,我倒还清楚;你这一问,我倒糊涂起来了。”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1905—1960)曾在《文化概念:一个重要概念的回顾》一文中,探讨了161种文化的定义。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一种相当宽泛的文化概念,即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
徐通锵在《语言学是什么》一书中给出了现实、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语言三者的关系,简言之,就是“现实—语言·思维—现实”这样一个公式。这个公式里,第一个“现实”是纯客观的存在,也就是自然或客观世界;第二个“现实”是人们通过语言对客观现实的认知;“语言·思维”是联系两个“现实”的桥梁,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实现对现实的认知。几乎对所有人来说,语言是最重要的思维媒介,我们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认识世界,对现实进行编码。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对其生活的世界进行编码,其产生的结果就是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语言的根本特性—人文性,就体现在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这一事实上。
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从很多语言事实证明,在这里我们仅举一个例子。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是很重要的内容,“民以食为天”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吃是如此重要的活动,以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交等一切事情,都跟吃有关系。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是在饭桌上解决的,这才会有“鸿门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样的千古佳话。工作,中国人称之为“饭碗”,还进一步区分为“金饭碗”、“铁饭碗”、“泥饭碗”,我们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打破铁饭碗,不吃大锅饭”。心生忌妒,叫“吃醋”;占女人的便宜,叫“吃豆腐”;受大家欢迎,叫“吃得开”、“吃香”;顶不住了,叫“吃不消”。开会要“吃透”会议精神;干活要“吃”得起苦;受了挫折,要“吃一堑,长一智”;受了委屈,记得“吃亏是福”。老子甚至把“吃”上升到治国为政的高度—“治大国,若烹小鲜”。汉语中和饮食有关的表达特别丰富,这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在语言中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