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的推波助澜
媒体对语言的作用有多大呢?可以从两个例子讲起。
一是小品创造的流行语。近几年来,赵本山上春晚的小品,几乎每年都要爆出一两句流行语,从前几年的“小样儿”、“忽悠”,到近两年的“相当”和“你太有才了”,每个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竞相使用。这当然首先要归功于演员本身的创造力,鲜活生动,诙谐有趣。但同样不得不承认的是媒体的引领,我们注意到有的媒体在节目刚刚演出后就迫不及待地出来宣布赵本山又创造了什么流行语,让你不关注也不行,如今年的“你太有才了”,与其说是观众从节目中听来的,不如说是媒体告诉我们的。而有些电视主持人也会赶时尚,在节目中不时蹦出几个流行词来,以显得贴近听众,如去年的“相当”。可见媒体在流行话语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是2005年夏天,轰动一时的“PK”一词。追究它的来源,会发现,使用英语的人们并不习惯使用“PK”这一缩写,只用于足球中的“penalty kick”,意思是“罚点球”。“PK”用于表示“一对一的对决”这层含义,最先兴起于网络游戏之中,是“player killing”或“personal killing”的缩写,但这一用法仅限于网络游戏中一对一的拼杀,是小众化的用语,不具有普遍影响力。真正使“PK”红遍大江南北的是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伴随湖南卫视很高的收视率和各大报纸杂志的争相报道,“PK”走进了千家万户,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会时不时用上一用。以至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也开始用上这个词。有人预测,它可能是继中国老百姓常用的四个英语单词Yes,No,Bye-bye和OK之后的第五个。尽管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根本不清楚中国的“PK”什么意思,但这个字母词的流行已然成为事实,而它的流行再一次印证了媒体对语言的影响力。
媒体既然对语言有如此的推动力,就应该扮演好这个角色,倡导规范地使用汉语,抵制种种对汉语的污染,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说,在80年代以前,媒体还是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的话,则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到来,媒体被首先卷入其中。媒体的社会责任被收视率、发行量所取代,于是,有偿新闻、假新闻层出不穷;而庸俗不堪的“选秀”、“真人秀”、“脱口秀”也泛滥成灾,以至从2007年8月起,有关方面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接连对一些实在不堪入目的节目叫停。可悲的是,那些被叫停的节目组、电台、电视台,我们没有见到其中有哪怕一个在认真地反省,而总是以这种那种借口为自己辩护、推诿,不但罔顾社会责任,甚且不顾社会良心。

采自《文摘报》2007年9月27日第7版
在语言使用上,媒体也从昔日的规范维护者一变而为流行的热捧者。更有甚者,一些媒体从业者越来越不加检点,唯求从众从俗,追求新奇,“吸引眼球”。或者滥用套语,陈腐不堪,使人怀疑他是否学过修辞和写作。还有一些媒体语言错误百出,屏幕上错别字连篇,滥用字母词、音译词和欧化的句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体语言已经成了汉语危机的策源地之一。
先从《咬文嚼字》杂志披露的两则报纸标题说起,2005年3月12日《新民晚报》第6版的一则新闻标题是“囚犯劫持狱警被成功解救”,从标题看是囚犯劫持狱警,还顺利被人救走了。然而读了正文后,才发现事情恰恰相反,不是囚犯被解救,而是武警战士制服了囚犯,解救了狱警。另一则是2005年10月31日《人口与家庭》报上的消息“劝父母打架无效,花季少女泼酒精自焚”。从标题看是“劝父母打架”,读了原文后,才发现是“劝父母别打架”。报章杂志上这样的错误比比皆是,让人哭笑不得。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媒体中错别字的问题。报纸、杂志、电视上的字幕都是错别字经常光顾的地方,电视剧几乎无错不成剧,一些演员、主持人不读错几个字好像反而成了稀罕事。想起梅兰芳、马连良等老艺术家对京剧唱腔中音韵文字的精益求精,乃至90年代前主持人对主持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几乎有“恍若隔世”之感。就连中国人每年必吃的除夕大餐—春晚也不能幸免于难。2006年,《咬文嚼字》杂志社联合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网易、东方广播电台等媒体,共同发起了“咬嚼春晚”的活动,并列出了春晚文字差错一览表,纠出春晚不少错误,比如竟然把“神舟六号”写成了“神州六号”。这样的活动对媒体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对汉语的规范和减少错别字都有益处,应该受到鼓励。下面这幅画讲的是《咬文嚼字》归纳2006年社会用字十大差错的情况,一时很引起了人们注意:

《咬文嚼字》公布的2006年社会语文运用的十大差错
(顺便说一句,上面第10例误把“食色,性也”说成孟子的话,应是告子的话。)
近年来,字母词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WTO、SARS、MBA、GDP、OL等英文缩略词语以及E-mail、internet等英文原形词语在媒体中屡屡出现;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音译词的滥用,明明有对应的本土词汇,却要刻意使用音译词,譬如,起司蛋糕,哈士其狗,明明就是奶酪蛋糕、雪橇犬,却偏要故弄玄虚。电视上的娱乐节目,更是每天上演着五花八门的“语言秀”,主持人撇着洋腔怪调,时不时地蹦出一个英文词,完全置汉语的习惯于不顾,节目开始就“哇噻”,结尾必说“拜拜”,至于滥用“OK”、“Cool”的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借词的现象本来是很正常的,因为任何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词汇缺项,需要通过借词来填补其空缺,特别是一些常用的、又没有简明理想的汉语词代替的,还是可以使用字母词和音译词的。但这里面要有一个度,多数语言都要根据本民族语言中现有音韵和语义资源对外来词进行改造,从而维护自身语言的民族性。如英语中新进的外来词都要用斜体标出,且发音往往遵循英语的规则,但是像汉语这般故意使用字母词和音译词的情况在世界各国都是少见的。报纸、杂志和电视是供普通百姓了解社会信息的渠道,为什么要刻意地插进一些字母词、音译词呢?既没有必要,又徒增麻烦,比如2003年上海机票上使用PVG代表浦东机场却没有注明汉字名称,导致一乘客错去虹桥机场,于是航空公司惹上官司,被告侵犯了乘客的知情权。看来字母词用起来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方便。
媒体的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大量制造陈词滥调,年轻女孩一律恭称为“美女”,男子则都是“帅哥”,动辄就说“这是某某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项技术填补了某项空白”、“这项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天堂向左,……向右”,而足球报道上则动辄“梅开二度”、“帽子戏法”、“一粒金球”。记得曾读过欧·亨利的小说《卡洛威的密码》(Calloway’s Code),故事讲的是一家报刊的记者卡洛威在日俄战争时期向纽约发了一个用密码写的电报,电报结果被一个叫维西(Vesey)的记者破译了,而他破译的根据就是报刊语言里反复使用的套话。当时读后,只是感叹作者构思的精巧,巧妙地讽刺了英文报纸中存在的陈词滥调现象,如今回想起来,用来形容中文的媒体也是再贴切不过了。如今,媒体的撰稿人很多已经习惯了以套话和标语口号式的方式写作,这些话好像是可以不需要经过大脑的,张口就来,随手就写。由于泛滥,这些套话早失去了其本有的鲜活意义,只剩下僵硬的外壳、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重复。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组媒体套话语录,读后令人忍俊不禁,抄录如下,与读者同乐:
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
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
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
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
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
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
决议没有不通过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
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
领导没有不微笑的,问题没有不解决的;
事情没有不瞩目的,会谈没有不坦诚的;
反对没有不强烈的,交涉没有不严正的;
完成没有不超额的;竣工没有不提前的;
中日没有不友好的,中美没有不合作的;
节日没有不祥和的;妇女没有不解放的;
决策没有不英明的;路线没有不正确的;
扫黄没有不彻底的;行动没有不果断的;
形势没有不大好的;观点没有不赞同的;
气氛没有不友好的;信心没有不增强的;
粮食没有不丰收的,抗洪没有不英勇的。
在觉得可笑之余,更使人担忧起媒体中陈词滥调泛滥的事实,写作的人使用套话不是为了表达思想,而是因为使用这些词语后,就可以完全不用大脑,无需思考就可以“下笔如有神”了。其结果是,读者读到的是空洞的意义,语言因缺乏创造而丧失活力和生机,是我们自己放弃了巧妙运用汉语的能力,不要等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才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