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比发掘汉语特色
我们可以看到,困扰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的种种问题,其本质都是语言共性与语言个性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核心是语言观的问题:如果承认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主要是“同”而不是“异”,西方的语言理论自然就能够成功地运用于汉语;如果认为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主要是“异”而不是“同”,则必须建立起针对汉语自身特点的语言理论体系。在探讨语言之间的异同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从哲学的角度,看一看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
共性和个性是辩证法中的一对范畴,共性和个性的矛盾可说无处不在。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离不开共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性是对个性的抽象,之所以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是因为个性不但包含着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而且它还具有更丰富的特殊属性,共性容纳不下这么丰富的个性特点。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
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而另一方面,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个性离不开共性。如果脱离了共性,只关注个性,人类眼中的世界就永远是纷繁芜杂,毫无规律的。
我们对语言进行研究,也面临着如何看待语言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是从语言的个性出发,从个性中抽象出语言的一般规律呢,还是从语言之间的“共性”出发,假设各种语言都大同小异,把从某些语言的“共同规律”推演到其他的语言上去?如果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印欧语内部的语言好似亲兄弟,而汉语和印欧语是相距遥远的远房亲戚。基于印欧语研究得出的语言“共性”未必适用于汉语。我们在借鉴西方语言理论的同时,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汉语的特点上,从汉语的个性出发,建立起以汉语为本体的语言学理论。
我们必须注意的另一个事实是,个性和共性是有层次的。从“苹果”、“橘子”、“桃子”这些个性中抽象出的共性“水果”是一个层次,而从“水果”、“蔬菜”、“树木”这些个性中抽象出的共性“植物”无疑是更高一层的共性。印欧语是到目前为止描写研究得最彻底的语言,建立在印欧语研究基础上的西方语言学理论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较好地说明印欧语的语言事实。但西方语言学理论究竟是不是“普通语言学理论”,还有待从其他语言的角度进行验证和修正。我们所追求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应该是适用于所有人类自然语言的最高层次的语言共性,这肯定是非常抽象的原则。在这一层面的共性之下,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个性和共性。人类认识世界,首先要从认识事物的个性出发。而我们研究汉语,也必须立足于汉语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去探求更高层次的语言的共性。
这种从个性和差异出发,研究不同层次共性的研究是对比语言学的任务。什么是对比语言学,我们曾经下过这么一个定义:
对比语言学是在哲学语言学指导下的一门语言学学科,具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不同层面,旨在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进行对比研究,描述其中的异同特别是相异点,并从人类语言及其精神活动关系的角度进行解释,以推动普通语言学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和理解,促进全人类和谐相处。
这个定义阐明了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是在语言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它涵盖了各种语言与方言,涉及了理论和应用的各个层面,注重从语言与思维、语言与心理、语言与逻辑、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历史、语言与民族等多个方面进行阐释,并强调语言或方言之间的差异,也即个性的研究。这一定义同时也指明了对比语言学的目标是要通过对各种语言(方言)间的个性差异的研究来认识语言(方言)的共性,从而推动和建设普通语言学;同时使人们能够跨越语言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化障碍,相互理解,和谐共处。
对比方法的提出是对以往的比附方法的提升。对比和比附是两种不同的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比附指“拿不能相比的东西来勉强相比”。这一定义告诉我们,比附往往忽略事物之间的差异,无视事物的个性,而只看到事物表面的某一相似之处。而对比的方法则是要特别关注事物之间的差异,并以不同事物的个性为基础抽象出个性之上的共性,从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在对待汉语研究的问题上,所谓比附的方法就是把汉语和印欧语都是人类自然语言这一共性当作讨论一切问题的大前提,认为汉语和印欧语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同”,适用于印欧语的理论,只需进行少量修正甚至不用修正,也同样适用于汉语。而对比的方法则首先关注汉语和印欧语之间相距遥远的事实,着眼于汉语和印欧语之间的种种差异,从中归纳、抽象出适用于这两类语言的一般规律,即语言的共性。我们所讨论的对比语言学,主要就采用了对比不同语言间差异的方法来研究语言。
从发展普通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语和印欧语之间的对比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汉语与印欧语相距遥远,有着其他语言不可替代的语言类型学意义。汉语同时又是一种有几千年文字记载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研究传统,这是其他多数非印欧语系语言无可比拟的优势。汉语和印欧语之间的对比研究,无疑是中西语言理论、中西思维方式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必将为普通语言学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