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产生是历史的选择

一、文言文的产生是历史的选择

文言文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王力《古代汉语》给文言文下的定义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这个定义大体上是正确的,但要稍加申说。

第一,“先秦”,先到什么时候?我以为,只能先到孔子的时代。关于孔子,有两条很重要的记载,一条是他整理典籍,编成《诗》《书》《易》《礼》《乐》《春秋》这“六经”,也就是六种教材。这一整理工作既有文献学的意义,又有语言学的意义。只有经过他的整理,在他之前的典籍才得以保留,并且变得可教可学。而没有经过他整理的,比如后来出土的甲骨文,就要难读得多。孔子整理典籍的态度和方法是“述而不作”,我认为,这个方法有似于后来司马迁写《五帝本纪》时用当时语言对《尚书》的改写,也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用当时的语言改写古书,使之变得可读(如把《尚书》的“钦若昊天”改为“敬顺昊天”)。因此,经过孔子的整理,“先孔子”的文献语言都或多或少“孔子”化了。第二条记载是《论语·述而》篇上的,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即正言,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规范的语言。语言学家都把这句话作为先秦存在民族共同语的证据。把这一条与上一条结合起来,就可以证明,孔子是自觉地用当时的规范语言对先于他的典籍进行了整理。如果把这看作是文言文的形成期,那就是说,文言文的形成实际上是最早的书面语统一工作,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共同语和方言、书面语与口语这两个问题。

对于古文献,孔子是“述而不作”,那么,他“作”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勤勤恳恳地教学,而他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活动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传了下来,这就是《论语》和散佚在其他先秦典籍里的“七十子书”。可以说,整个先秦时期的百家之作,其语言都是建立在“六经”和《论语》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为什么整个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著作,除了《楚辞》有其自身特色外,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而那个时代还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政策,“文字异形”的问题才解决了。从战国到西汉末,诞生了两部伟大的辞书:《尔雅》着重解决了古今词语问题。《方言》着重解决了通语和方言间的词汇问题。其间又出现了司马迁那样的语言大师,从而使汉语的书面语言得到了高度的统一。自此以后直到今天,汉语各方言的差别就主要只体现在“言语异声”上。如果仅从语音上看,汉语各方言间的距离比印欧语的许多语言还大得多。如果从书面语着眼,没有一种语言的方言能像汉语那样高度一致。文言文是适应汉民族历史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