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球化的误导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显的新现象。全球化是从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开始的,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资讯的全世界流动和共享、交通的高速和便捷使世界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全球化正从经济全球化开始渗透到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不管人们愿意与否,已都不能回避全球化。台湾知名女作家龙应台曾通过自己一天24小时的生活来展现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早上起床我们会在稀饭油条烧饼与牛奶面包果酱中选择;进入浴室梳妆打扮发现洗发精与化妆品都是国际通行的品牌;在世界任何一个城市,走进服装店似乎成了世界知名品牌的博览中心;出了门坐车也跟自己用化妆品一样,完全都是品牌,全世界都一样。物质上的衣食住行如此,精神上的产品也是如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和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麦当劳、美国大片等为形象代表的美国文化在全球迅速蔓延,使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感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感叹说:“对某些人而言,全球化是幸福的源泉;对另一些人来说,全球化是悲惨的祸根。然而对每一个人来说,全球化都是世界不可逃脱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过程。”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迫使每个人对其生活方式作出一个新的选择,语言问题也是其中之一。在全球化面前,是全面向强势语言妥协,还是保持自己民族语言的独立性、自主性?如何来保持这种独立性?作为与13亿人民休戚与共、这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汉语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也正在作着不同的选择。
2006年在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的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一些学生照抄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或作文说明中的文字,以此作文来填补自身语言文化、遣词造句的匮乏;而在古文翻译题中仅一个省的考生就有1万多人得零分;在一道采用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有25%也就是10万多考生得零分。一位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老师面对自己大学三年级儿子写的申请书可谓哀叹万分:在百余字的申请书中,竟有28个错别字。这些消息让我们真切感到了汉语危机。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带来的却是我们民族母语的危机。众所周知,英语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的重要功课,从小学开始,英语就成为中国青少年的必修课;在决定青年命运的高考中,英语是与语文、数学并列的重要科目;几乎所有的中国高校,都曾经把英语水平作为学生能否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当汉语高调向世界推广的时候,这种古老而优雅的语言,在自己的故乡却多少有些处境尴尬。汉语正陷入“墙外开花墙内不红”的怪圈。中国人学习英语热情如火,母语却躲在“被爱遗忘的角落”瑟瑟发抖。加拿大留学生詹姆斯感到很不理解:因为喜欢形式简洁意蕴深远的中文,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可是当他想和中国同学谈谈古诗词的时候,却发现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和他练练英语口语,詹姆斯有点失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多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法国巴黎街头矗立着这样的广告牌:“学汉语吧,那将是你未来20年的机遇和饭碗。”两相对比,在全球化中,身为中国人如果不能熟练地使用自己的母语,不懂得珍惜自己母语蕴涵的丰富文化和历史价值,难道不感到悲哀吗?
现代人好像忘了语文,即使从小学到高中天天都要上语文课,语文的地位也从未被提上来。前一段时间曾有多位语言学家倡议,要提高现代人的语文水平,可是他们微弱的声音没有激起一点儿波澜。再看看《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华人》周刊“观海亭”栏目刊登的《不要误己子弟》一文的披露:一对中国旅日夫妇,为让孩子更好更快地融入日本社会,不但不教孩子说汉语,也不让来客用汉语和孩子交谈,要实现所谓的“脱华入日”。类似情况,在许多国家都有。为融入主流社会,不让子女说汉语,“误己子弟”还事小,有辱华人则事大。
无疑,全球化已经成为表征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在经济全球化的强劲推动下,文化的全球化浪潮也是来势凶猛。我们在对国外盲目追随和迷信的同时,绝不能迷失在自我传统与资源的舍弃和漠视中。作家白先勇在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外患,来自西方语言的冲击,汉语严重欧化;内忧,则是我们媚外的文化心态和日渐衰微的母语自信心和自觉意识。”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带来了文化上的趋同化现象,它将模糊原有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句话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海德格尔热中几乎成为中国年轻学子的口头禅;海德格尔还说过一句话,“现代人生活在存在遗忘的无家可归中”。无疑,自20世纪后期以来,汉语传统遭受到了最严重的挑战和冲击。今天,全球化的浪潮试图消弭文化的差异,高科技、网络化、信息化为文化霸权提供了肆虐的平台。作为华夏文化子孙的精神家园,汉语传统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商业主义、技术主义、消费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连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运动,正在全面围剿汉语传统。真正的危机并不是将来的中国没有人使用汉字、没有人说汉语,而是将来的汉字和汉语不再能向世人展现自身的精神和魅力,这样中国文化生命之花将彻底凋零,这样我们将面临的是无家可归的文化命运。
作家韩少功说:“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从语言开始的。一个人的心理只有语言,精神唯有语言可以建筑和守候。”当然,一个人的力量拯救不了我们民族语文使用水平的下滑,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提高我们自己使用民族语文的水平。我们不滥改成语,不使用低劣的文字,坚守语言的规范性,就是为纯洁民族语文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