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种语言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的先哲们很早就开始关注语言,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柏拉图说“语言这个题目也许是所有题目中最重大的一个”;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就是其语言”。今天,我们进行汉语研究也离不开语言哲学的指导。语言哲学关注许多重大的、根本的语言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观问题。如果对语言观没有正确和清醒的认识,在其指导下的语言研究、语言教学、语际翻译等实践工作都难免会误入歧途。
语言研究史上曾有过各种不同的语言观,归根到底是我们在中编提到过的四种:自足观:把语言看作是一个自足的符号系统;工具观:把语言看作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先天观:把语言看作是人类大脑中的一个先天的机制。这三种语言观都部分地指出了语言的某些事实,从某种角度说也是正确的,但却忽略了语言最本质的特性—人文性。语言不仅是一个系统、一种工具或一个先天机制,而是和人类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共生的,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因而我们所认同的是第四种语言观,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威廉·洪堡特提出的语言世界观。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一书中指出:
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正如个别的音处在事物和人之间,整个语言也处在人与那一从内部和外部向人施加影响的自然之间……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他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樊篱,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樊篱进入其中,才有可能摆脱母语樊篱的约束。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说,学会一种外语就意味着在业已形成的世界观的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立足点。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确是事实,因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
洪堡特认为,语言处在人与世界之间,人必须通过语言并使用语言来认识世界。每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会把某种独特的主观意识带入自己的语言,从而在语言中形成一种特殊的“世界观”。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从这一理论来看,语言不但是人类的表达手段,从根本上说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