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语言个性

四、语文教学与语言个性

如果说,一百多年来,我们在语言理论和汉语研究上的基本特点是“跟着转”,那么,我们在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特点也是这三个字:“跟着转”。在“全盘西化”、“西方的就是科学的、现代的”这样的大背景下,你要做出别的选择也难。于是乎,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什么,我们也就学什么;西方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变了,我们也就跟着变。在语文教学上,西方出了赫尔巴特的“四段论”模式(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我们就跟着学;西方出了凯洛夫的“五段论”,我们也就发展出语文教学的“五段教学法”(介绍作者背景、学习生字生词、分段概括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种机械主义、技术主义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认为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在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上,则是直接法、结构法、翻译法、听说法、功能法、情景法……一个个轮着转。

我们主张认真学习西方的语言理论,从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成分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语言研究;我们也主张认真学习西方的语言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方法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这样的学习和引进,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以我为主,以中(文)为本。语言研究必须要有中国特色、汉语特色,语文教学同样要体现中文特色、汉语特色。须知,各种语言都有共性,但是,不同语言之间更有个性,语言教学法是有“语言性”的,适用于甲语言的教学法未必适用于乙语言。由于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即使在西方多数语言中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放到汉语中也未必有效,适用于西方拼音文字语言的语文教学法,不一定适用于立足于汉字的中文教学。

不妨举个例子。比如西方的语言习得理论就完全是建立在西方表音文字的语言基础上的,这一理论认为,人在阅读时大脑对视觉扫描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是经过了语音、词法、句法、语义的加工和理解这一过程。这一理论就根本不适用于中文,因而汉字字形中看不到语音面貌,习得过程中是否有语音阶段大可怀疑。再如,汉语语法中的词法、句法之分完全是人为的,中文学习未必经过这个过程。而且就算现代汉语的词法、句法之分有道理,但在不知西方语法为何物的《马氏文通》之前,中文就无法习得吗?

因而,语文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必须充分注意到汉语的“语言性”,把它提到最高的位置。我们要做好两件工作,第一,对“语文教育现代化”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在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技术方面,一定要有以我为主的气魄,不能盲从,更不能迷信。我们的态度是:

(1)首先要敢于拿来。没有拿来,哪来吸收?盲目地搬用西方理论可能产生“胶柱鼓瑟”的后果,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拒绝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理由。西方理论和方法有许多用到中国并不适合,这已为很多事实所证明。但这不是西方理论和方法本身的错。因为西方的语言理论也好,语言教学理论也好,那都是针对他们自己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实践得出的结论,并不是为汉语量身定制的,他们本来也未必指望解决汉语和中文教学的问题。至于我们希望用这些理论来解决汉语研究和中文教学的问题,那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他们并没有责任。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此而不敢学习西方的东西。陆俭明先生不久前在“21世纪中国语言学论坛”上说:“不论是哪个国家的理论,只要能为汉语所用,我们都可以借鉴,都可以拿来使用。”这个态度是对的。拿来必须是全面、系统、正确地拿来,而不是搜奇猎艳式地拿来,更不是用来撑门面,或者拉着大旗作虎皮。这就要求我们在拿来之前要认真地、系统地研究西方理论,尤其要注意从方法论的角度去把握其来龙去脉。李泽厚先生曾指出,近代以来,不少学人对于西方的学术名著都是采取急功近利、甚至是掠夺性的利用方式。他们往往只注意其观点和主张,在了解了某一名著的主要观点(且不论这种了解是否符合原意)之后即心满意足,这就是介绍性小册子风行而读原著的人很少的原因。语言学上的情况更是如此。要真正拿来,必须从努力避免这种浮躁的做法开始。以语言教学法为例,要正确地认识一种教学法就有必要对其体系做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并研究产生这一体系的客观原因和外部因素,它们所针对的问题和解决的情况。“知己知彼”,先要真正的“知彼”。

(2)其次,要真正的“知己”。所有的语言理论、所有的语言教学法理论都有“语言性”,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为特定语言(或语言“们”,因为由于印欧语言内部的一致性,很多西方语言教学法适合的是多种语言)定制的。西方语言理论和语言教学法理论是在西方语言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强烈的西方语言的“语言性”,能否适用于汉语和中文教学,必须经过研究和实践。因此,在“拿来”的同时,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

(3)引进是为了发展,借鉴是为了创新。离开了这一根本目的,拿来就失去了意义。坦率地说,中国的语文教育体系正处于一个断层,传统的以教学文言为主的教学方法究竟有多少可为今天的白话文教育吸收还缺乏研究(见下节),而建立在西方语文基础上的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法理论的持续引进,却使我们在这过程中越来越失去了自己。在检讨了我们过去的引进态度、引进方法之后,我们仍面临着一个引进、继承和自创相结合的任务,从而建立一个适合今天中文教育的语文教育新体系,这将是需要我们长期探索的新问题和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