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教育青少年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最终传承者。中华民族在21世纪能不能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能不能在祖国得到弘扬并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强有力的一员,关键在于今天的青少年。青少年由于拥有未来,是各方面势力的争取对象;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天真无邪,洁白如纸,可塑性极强,也最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涂抹,施朱则赤,施墨则黑,因而,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不言而喻的。中华语言文字的保卫战,说到底,是一场青少年的争夺战。只有拥有青少年,才会有我们祖国、包括祖国语言文字灿烂辉煌的明天。
从特定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在上编中所讨论的各种中文危机现象,大多是针对青少年的;我们在本编要讨论的种种措施,主要也是为了争取青少年。争取青少年,一是要加强正面教育,这是我们在本编第四章要着重讨论的问题;二是要针对反面的一些现象,作一些预防或抵制性的工作。本章有不少内容与此有关。但在这里我们要着重讨论对青少年最有影响力的流行文化问题。
许多年轻人爱追逐流行,这似乎是年轻人的本能。但他们只有到长大以后才会懂得,流行的东西其实是最不能长久的。有则笑话说得很好:一人酷爱流行,说只要是流行的,什么都好,他的朋友随口就说,那让你患流行性感冒,你要不要?其实所有流行性的东西都跟流行性感冒差不多,除了短命,还真没几个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有什么好处的。譬如流行服饰,同样的质料,同样的式样,流行的一般都要比非流行的贵几倍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直到流行风一过,才会发现“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什么都没变,就是原先昂贵的东西变得不值钱了。所谓流行,往往不过是厂商制造出来掏你兜里钱的玩意儿。可惜深陷其中、舍得往里大把大把撒钱的人是没有人愿意明白这个道理的。
流行文化以吸引大众消费为目标,因而哪里有着消费大众,哪里就必定有流行文化,年轻人喜欢成群扎堆,那正是流行的土壤。然而使我们不解的是,从当下国内的流行文化现状来看,似乎中国自己的文化人没有创造自己流行文化的能力,目之所及的流行文化差不多都是舶来品—韩剧、日本动漫、美式快餐、迪斯尼乐园、欧美时装等等。那些说着半生不熟普通话,或者自诩吐字不清是其“艺术精髓”的港台明星,也成为大陆青少年竞相模仿的对象。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决定了我们的母语将不可避免地被蹂躏。于是,压缩式录音歌曲叫“MP3”,小电影叫“DV电影”,欣赏韩国叫“哈韩”,喜欢日本叫“哈日”……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很多人连拍照的姿势都在模仿国外,他们在镜头前只会做一个动作,就是伸出两个手指头作V字状!我不知道该叫它“哈”什么。看多了这种简直像队列操一样的机械动作,你对流行还会产生什么好感吗?
流行语,说穿了也跟一切流行之物差不多。凡流行语都是扎堆的产物,几个人在一起一起哄,一个流行语就出来了。凡流行语都有强烈的时代性,而且大多非常短命,它可以作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好品种,但就其功能而言,充其量只是无害而已,它只是一时满足了青少年的好新奇、好标新立异之情,很少能对促进语言文字的发展起什么积极作用。相反,在其泛滥之时,倒是会对语言文字的正常使用带来病毒式的感染的。
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流行语及其流行途径,而生活在今天,网络流行语成了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也成了对青少年语文使用造成危害的最大温床。互联网的横空出世解决了时空束缚,使人类真正地步入了信息时代。然而人们很少意识到,在全球信息相互纠缠的网络之中,尤其是在英语国家从软件到硬件的技术控制之下,非英语语言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强烈冲击,产生了危机感。应该说,这种通过技术霸权来达到文化霸权的手段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我们的青少年网民们却非常自觉地屈从于这种霸权,而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这种霸权下得到了不正常的发挥,其结果是在母语的规范之外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网络语言”,诸如“SOHO族”、“FLASH”、“伊妹儿”、“板砖”、“斑主”、“E网情深”、“偶们最近在米国一个站点发现一位很有意思的PPJJ”……这些语言,时而是数字与英文的杂交,时而是标点与数字的苟合,时而又是中文与洋文的拥抱,组织在一起的意思,对于那些习惯于传统汉语表达的人来说,永远是一个猜不透的谜!
如果仅仅是一种网络交流的符号,这些网络语言也许并不值得我们去过分警惕。但是,如今它们已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少“新新人类”的交际语言,甚至大量地进入一些时尚化的传媒载体中,正日益取代我们惯常的交流语言,改变着我们既定的母语思维。而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整个人文教育体系,对此却还毫无思想准备,结果在似乎一夜之间四处涌现的网络语言面前,要么感到惊慌失措,要么听之任之,还有的故作高姿态,表现出一种欢迎的态势,致使此风愈演愈烈。
由于网络已经成为目前青少年了解和交流信息的最主要方式,他们受到的影响无疑最大,极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别出心裁的“火星文”对好动、好新奇而又有叛逆欲、创新欲的孩子很有吸引力,但由于他们同时处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外界新事物、新知识的关键时刻,如果缺乏引导,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的生活。我们实在不能掉以轻心。面对日渐泛滥的网络流行语,特别是其中的有害部分,我们怎么办?我们还是认为,孩子是没有责任的。孩子出问题,关键在大人。学校、家长、社会、政府,还有遍及城乡各地的网吧是有责任的。当然语言文字管理部门也应尽起疏导之责。总之,青少年的问题,一定要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