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思路,变政治优先为文化优先

(一)改变思路,变政治优先为文化优先

第一件事要改变思路,变政治性思路为文化性思路,要让繁简字问题回归到文化层面上来。请政府来解决某一问题,并不意味着该问题的政治化;有时候,释放其政治化内涵也只有政府才能做得到。

繁简字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上打上了太深厚的政治烙印。不必讳言,简体字的推出在某种程度上是政治强行干预学术的结果,在此之前的学术讨论是在一边倒甚至大批判的过程中进行的。50年代后一路走来,凡提出重新讨论繁简字功过的几乎无不首先从政治上予以否定。我们在上编说的语言学界最缺少反思精神,最固执己见,就包含了在繁简字问题上根本容不得提出不同意见。直到今天,在繁简字问题上倾向于繁体字的仍不容易在内地的媒体得到发表,结果许多人选择了到香港“上市”。1988年7月陈立夫在台湾提出“文化统一中国”的提案,主张两岸互信合作,在繁简字问题上则主张“文字解严”“繁简由之”,引起海内外很大共鸣。90年代初,从美国归来的华裔学者袁晓园提出“识繁写简”的建议。这本来为两岸共同合作,实行“书同文”,解决繁简字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但是当时在政治化考量之下,袁晓园及其支持者的意见被指责为与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一唱一和,共同反对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而受到批评。自此专家学者在繁简字问题上更加噤声。直至近些年来才又比较宽松,但“政治化”大旗被现在的台湾当局举得更高,两岸合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景变得更加遥远。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为此,我们希望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做的,实际上就是以“不作为”作为“作为”,吸取教训,不要再在这个问题上设置政治化的障碍。这包括学术界或者两岸学者合作讨论的结果,可能是支持简体字的,可能是支持繁体字的,可能是执中调和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认为是哪一方“取得了胜利”。我们只能认为,一旦两岸及全民取得共识,这是中国文化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胜利。否则的话,如果抱着政治上的输赢观不放,不要说现在两岸没有坐下来谈的可能性,即使以后两岸统一了,我们也不能强使台湾接受内地的文字方案,因为这不能使台湾的学者和民众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