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要走双赢之路
毋庸讳言,中文在今天遭遇到如此的危机,商品经济和商业文化的畸形发展是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存在的便是合理的”是对这一状况的最好写照,无孔不入的广告正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控制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论你怎样熟视无睹,蓦然回首之际,却发现你无法回避那些光怪陆离的广告背后的更为光怪陆离的文字。撇开内容的真假暂且不论,那些文字对汉语规范的随意蹂躏,对成语经典的任意篡改不断地挑战着我们的母语思维能力,对中文造成日复一日的伤害。
伴随着广告而来的,还有排山倒海的各种商业促销行为。它们常常毫无顾忌地通过各种欧式语言,在商品的品牌、款式和功能上,诱惑着、制约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吃、穿、用,都渐渐地拥裹在一种异域文化的氛围中,母语仅仅成为一种空洞的符号。譬如,它们争相邀宠“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哈根达斯”、“卡布其诺”;极力让“BOSS”、“保罗”、“ELLE”、“阿迪达斯”、“PLAYBOY”在顾客身上夸张地闪现;执著地将“松下”、“索尼”、“东芝”、“LG”、“摩托罗拉”、“微软”推销到每一个家庭……可是,当我们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些商品之后,却发现在这些“充满了时代气息”的产品标识背后,却无法找到母语对应的所指含义,更无法理解这些品牌背后理应包含的文化意蕴。在那些更为“时尚”、“前卫”,紧追着城市“白领”、“小资”的商品如时装、化妆品、休闲品背后我们更时常连中文的标记都找不到,走近这样的“血拼”“部落”,我们更仿佛忘了自己置身何地。我们失去了对产品应有的联想,只是生活在一个个空洞的物质符号之中,不需要诗意的思维,只需要简单的盲从。
洋品牌的长驱直入引起了一股仿洋风,一些中国的产品或者本来就极其普通的商品也以取上个洋名为贵。你知道“士多啤梨”夹心饼干是什么吗?就是“草莓”夹心饼干!英文“strawberry”译成“草莓”大概没人不懂,但音译成“士多啤梨”就神秘莫测了。同样的,饼干(cracker),叫“克力架”,激光唱片(laser disc)叫“镭射影碟”,都是这样的玩意儿。据说,在服装店里,中文印制商标的衣服没人要,而中国裁缝做的服装一旦用上了外文商标,价格顿时提高几倍,顾客还是乐于掏钱。据有关部门统计,近两年来全国新登记注册的商标大约30%采用了洋名。而这些取了洋名的中国产品,不要说中国人不懂,就是外国人也莫名其妙。
国外有些广告法明文规定,广告不能去影响没有判断力的孩子。但是,我国一些人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下,专门策划出一些颇具挑逗性的广告,希冀儿童左右父母的购买意向—“甜甜的,酸酸的,妈妈,我要喝……”、“今天你喝了没有……”、“聪明的孩子要用……”、“今天的孩子要用……”、“健康的孩子要用……”,甚至让五六岁的儿童喊出“早生贵子”!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还专门动用那些不懂事的孩子来扮演广告中的角色,把可爱的童真扼杀在可恶的铜臭里,每当看到这些做作的镜头,我脑子里不断冒出鲁迅先生90年前说过的名言:“救救孩子……”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在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的人口问题之外,也带来了一些诸如独立性差、自我意识过强、不善与人相处等后遗问题,而善于捕捉商机的商家却不失时机地通过商品和广告宣传来强化这一本来已经够伤脑筋的社会问题。不少品牌宣称自己的产品是“王”、是“霸王”、是“超霸王”,在广告中又把商品定位在为“宫廷、贵族、名流”等所用,这些无疑都在挑逗儿童要成为人上人。这种定位方式对本来在家庭就有“小太阳”、“小皇帝”意识的独生子女来说,无疑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儿童问题专家和许多家长的担忧。
对于商界的行为,我们当然不能也无法禁止。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其实两千年以前的中国古人司马迁已经为我们提出了建议,那就是“因势利导”。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他认为随着商业经济带来的追求物质享受,讲冠冕堂皇的漂亮话是没有用的。他提出了五种策略,其中最好的两种就是“因势”(所谓“借力打力”)和“利导”(向有利的方面引导)。其次是“教诲”(对之进行教育)和“整齐”(制定政策法规去限制)。最差的办法是“与之争”(即政府与商人争利)。
在今天,我们怎么因势利导呢?我想,我们首先要承认并尊重商品经济的合法性和商品宣传的合理性,承认甚至鼓励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商业目标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晓之以大义,使人们明白,在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的上面,还有更高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赚钱是无可厚非的,但“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不能以伤害祖国语言文化的尊严作为代价。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李家斌指出,语言洋化现象是殖民文化倾向在语文生活中的表现,决不能听任其污染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骨气。当然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应该采取司马迁所说的“整齐”的办法,即立法对相关行为进行规范。我们引用司马迁这段话的目的就想证明,中国人民是有智慧的,早在两千多年前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了今天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替我们想好了对策。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我们的商界难道还不能走出一条既有利于发展今天的商品经济、又有利于弘扬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全其美的路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