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所谓双语教学

八、所谓双语教学

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和融入世界,中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电脑信息网络的日益普及,呼唤着一批既精通中文和中国文化,又通晓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双语人才。为顺应这一需要,双语教学这一新概念随之出现并迅速引起人们的注意。

我国的双语教学最早出现在清华大学等一些理工类院校中,后来逐步蔓延至全国许多高校。目前,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在一些中小学直至幼儿园中试验并推广。

对于什么叫双语教学,历来有很多争议。现在一般认为,双语教学是指通过学校教育中其他科目的非母语教学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的目的。也就是说,光给中国人开设外语课不算双语教学,一定要用英语来上学校规定的其他科目如数理化或史地等,才算是双语教学。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大体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师资。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双语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否则双语教学就会有名无实,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既懂某一学科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教师严重缺乏。二是环境。要有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一走进校门,就感到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从而在自然的环境下学习和使用外语。但有这样条件的学校不多,高校尤其不具备也不可能具备。三是教材。没有相配套的双语教材,双语教学就会流于空谈。不过,本书的重点不在讨论双语教学本身的问题,我们更关心的是它与母语教学的关系。

首先,不正确的双语教学观正在冲击汉语的地位。我们不反对任何旨在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加强与国外沟通能力的努力,但是反对任何借双语教学名义,将外语凌驾于母语之上的种种主张和做法。而现在的一些双语教学鼓吹者正是在建议这样一种模式:从传统的母语教学向双语教学过渡,最终努力达到全英语教学的目标,实现所谓的完全与国际接轨。如果这一模式真的实施,那其对母语教学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这不是双语教学,而是彻头彻尾的殖民化教育!

其次,在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两者的关系上,我们必须懂得一个基本的道理:时间是一个常数,在这方面支出多了,在另一方面肯定会减少,其间的平衡如何把握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根据一项统计,在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普遍的双语教学的前提下,学生放在外语学习上的时间与学生全部学习时间的比例,小学生约为1/4,中学生约为1/3,大学生约为1/2。实际上外语教学已经冲击到了其他学科的正常教学。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双语教学,把一些本来用母语开设的课程也改用英语,那这一比例会达到什么程度,简直不敢想象。这一做法势必会凸显英语在教育中的地位,使它由第二语言提升到与汉语并驾齐驱直至最后取代汉语成为第一语言。中国的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双语教学把本应由母语完成的教学内容改由外语来进行,这实际上是违法的。至于将双语教学的时间提前到小学阶段,则危害将更大。因为中小学生语文水平本来就不高,他们对中文的语感也没有完全形成(按照前述上海市要将2000字的识字教育延长到三年完成的做法来看,他们到四年级也未必有自由的中文阅读能力),让他们过早地接触英语,很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英文学不好,母语更学不好。

有人认为,一些高新技术的行业或课程,比如说计算机技术,在中文还来不及翻译,没有确切的表达法的情况下,直接用外语教学效果可能更好,更便于跟国外接轨。这是双语教学首先在一些高水平的理工科大学推出的原因。但这里会产生一些问题。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是不是存在“不可译性”,就是说,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办法用中文来表达?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办法,究竟是使其中国化呢,还是必须带着外语的烙印:中国人除非先学好英语,否则就不配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第二,即使是在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中国要不要自主发展这种先进科学技术?如果要,那是立足于本国语言呢,还是立足于外国语言?比方说,像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那样的研制,我们该用中文来进行呢,还是该用英文来进行?那些鼓吹双语教育的人最喜欢谈世界公民、谈科学无国界之类,请你看看西方国家的代表美国,它什么时候做到过科学无国界了?相反,知识封锁、技术保密,这个禁运、那个不准出口是它们惯用的伎俩,保护知识产权更是它们打击发展中国家的一道利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我们要不要也先保密一下?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军事、国防等国家安全的领域。如果这些高新的领域只有用外语的文献、只有用双语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我们国家的高科技行业还有国家安全可言吗?

对待吸收外国先进事物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当今一些中国人在鼓吹的方式。前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翻译,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第一时间把外国的先进东西全翻译过来,然后在母语的基础上从事学习、研究和创新。后一种则强调原汁原味,人人都学外语,通过外语直接学习第一手材料。两种方法何种更精简、更有效是显而易见的。日本是世界上翻译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不管是人文科学还是科学技术,西方最新的书一出来,很快日本就有了译本,懂日语的人人都得而读之。而同时日本也是外语学得最差的国家之一(“日本英语”常常是中国人取笑的对象)。中国呢,半个世纪来已有4亿人学过英语,而据专家估计,学了能多少派上用处的大约只占5%,而这5%里,能够很好地从事翻译的更是凤毛麟角。某些高校不是在说他们拥有一流的双语教学师资吗?我对此非常怀疑:所谓双语教学师资,当然是既能用中文教,又能用英文教。但这些双语师资,或者只能用结结巴巴的英语,或者能用流畅的英语讲课,但要是你用中文问他问题,他十有八九答不上来。这样的人能算双语吗?而这些人不管用的是流畅英语也好,不流畅英语也好,授课时多数是拿着英文原版书照本宣科,连中文解释都不带的。这明明就是“单语教学”,哪来双语?我认为真正的双语教学有个很简单的检测办法:如果是英文教材,请他用中文授课、答疑;如果是中文教材,请他用英文授课、答疑。做不到的,就不要用“双语”教学来吓唬人。

双语教学进入中小学,除了违反教育法之外,更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首先是凭空增加学生负担。由于英语是词本位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词汇量的大小,而不管是自然科学学科,还是社会科学学科,每门学科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大量术语,如果采用双语教学,势必会大大增加学生记忆单词的负担。如果学生掌握不了,双语课程等于白白开设。如果学生拼命去记,那么可以说,对学生而言,这些单词在很长时间里是用不着的。这样的学习压力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其今后的发展。

其次,双语教学会导致学生的语言中英文夹杂,翻译腔盛行。开展双语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是得不偿失。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同时学英语和汉语也许会让学生和教师都有一种新鲜感,但是一旦进入高年级,随着学科知识难度的加深,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必然会遇上难以克服的障碍,教师讲不了、学生听不懂,中文句子中夹杂着英文单词的教学语言在所难免。双语教学的老师如果是学科老师,则其很可能发音不准。如果是英语科班出身,则可能专业知识欠缺。这样由于师资方面的原因,教学语言很可能是以中文为主,同时夹杂一些英语专业术语。学生长期受这样的语言的影响,则他们的语言将变成中英文夹杂的洋泾浜。

第三,双语教学需要高投入,而这会影响到对别的课程的资金投入。上海市投资1.2亿元,用于建设100所双语实验学校。石家庄颇具影响的双语学校四十二中,每年投资20万元用于教师出国培训。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本真正的双语教材。编辑或引进教材同样需要大笔的资金。我国的教育经费并不富裕,将如此大的资金投入目前教学效果还不肯定的教学项目,自然就会影响在别的课程上的资金投入,其隐性的危害是可以预见的。

至于有的学校、幼儿园把双语教学当成吸引生源的手段,我们也不赞成。尽管一时可能利用了一些家长的崇洋心理赚到了钱。但其代价是为贬低母语推波助澜。我们认为,作为教育者这是失职的。幼儿园和小学是人的一生中最可宝贵的时间,如果把这最宝贵的时间用来死记硬背不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这是在掘民族的根。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谈到英语地位的时候曾不无痛心地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轰轰烈烈的双语教学运动,在中小学,其实不过是玩玩而已,不必太当真;而在大学里却有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澄清。不管怎样,两者都违反了教育法,对祖国语言有着或公开或潜在的杀伤力。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