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水平下降过程中语言理论作用的反思

(三)对语文水平下降过程中语言理论作用的反思

近年来中国人语言生活中引起全社会关注的有两个问题,一是英语的过热已到了压倒母语的地步。二是中国人的母语能力下降,甚至有人喊出了“汉语危机”、“保卫母语”等口号。在我们看来,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亦即重视外语并不必然地引起贬低母语,反过来,给外语热降温也不能保证母语水平的提高。两个问题最好分别处理,汉语工作者更不能以指责外语热来取代自己应负的责任,倒是应该沉下心来认真想一想:当前社会上是不是存在语文水平下降的现象?语文水平下降,除了别的原因之外,与我们现行的语言理论、汉语理论有没有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语言学者对社会的冷漠。本来,语言是最贴近人类社会生活的事物,古往今来,语文都是每个受教育的人必须首先学习并且终身学习的学问,然而,自从语文学升级为语言学之后,语言学家却越来越远离社会和生活,在一些需要语言学家表态的重要场合常常失语,比如前面提到的语言信息化工程和机器翻译,又比如这里提到的《汉语的危机》这样贴近社会生活的著作里,竟然没有一篇是语言学家写的文章。也许语言学家们会暗笑:这些文学家和文化学家们在讲的都是外行话。但是如果你真正具有社会责任心的话,你就应该站出来表态:首先是你认可不认可存在这些现象?如果没有,你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反驳这些指责;如果确有,你就应该想想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语言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你对社会冷漠,社会当然也就无视你的存在。我们认为,语文水平下降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在以下这些方面。一是错别字泛滥;二是翻译腔流行;三是古文阅读、理解和表达水平下降。这些都不仅仅是社会的问题,或者是语文教师以及翻译从业人员的问题,而是与本世纪以来的语言理论、语言研究息息相关的问题。错别字的问题早已有之,但莫今为甚,以至到了无错不成书的地步,有人说,几十年前的校对人员,其识字水平都比现在的作者、编辑要高,难道这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而与我们多年来信奉的语言文字理论无关?诘屈聱牙、半通不通的翻译腔盛行,而且不止是在翻译作品里,在学者的著作乃至作家的创作里也大行其道,人们似乎已失去了品评文字优劣的能力。这也不仅仅是翻译能力的问题,而涉及到翻译理论及其背后的语言理论。读古文、引古典、乃至学习创作一些旧体诗文,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件保守、退步的事情,然而,当荧屏历史剧时不时出现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当外国人参观兰亭时要求中国东道主一起“流觞赋诗”而主人无以为对,特别是面对新世纪汉语国际推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我们还能轻松得起来吗?说到底,语文水平下降与语文教育水平下降有关,而语文教育水平下降,却跟语文教育理论背后的语言文字学理论密切相关,语言学家是不能置身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