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而论”是为了“起而行”

一、“坐而论”是为了“起而行”

要从根本上摆脱中文危机、摆脱语文教育的困境,有必要展开一场全民性的关于语文教育性质和目标的大讨论。

为什么要求全民性的?因为现在的中文危机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相应的语文教育也不再是学校教师与语文教育界的问题。我们以前也对语文教育问题进行过讨论,但那都是在语文教育界范围之内,发表意见的只是一些语文教师,至多加一些课程研究者和教育管理人员。老实说,这样的讨论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为在强大的社会力量面前,学校、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只是一个“弱势群体”,只能发出一些微弱的声音,没有多少人会听。比如本章开头举的例子,你说一位语文老师的力量能抵得过铺天盖地的广告的力量?一人傅之,十人咻之,那会有什么效果!如果不请教育主管部门参与,讨论出来的结果等于白搭,因为没有得到落实执行的可能;如果不请政府部门,包括宣传部门、文化部门乃至主管商品商标、市政市容等方面的人员参加,怎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果不请商业部门乃至广告的经营和管理者参加,怎能有效管理和约束具体从业人员,使之认识到自身对语文教育应负的责任?语文教育问题的讨论早已不仅仅是“坐而论”的事情,而更需要“起而行”。但要“起而行”,没有全社会的关心、参与,仅靠语文教育界的“秀才们”是根本办不到的。

为什么要重点讨论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目标?首先因为这是语文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指导全局的问题。坦白地说,如果只是讨论一些具体的大纲啊、教材啊、选目啊、教材教法啊这些属于“术”方面的具体问题,根本不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社会各界以及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也未必有兴趣参与。即使有些问题“突然”成了热点,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关注,例如前段时间在网上吵吵嚷嚷的所谓中学语文课本中“金庸取代鲁迅”之类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些伪问题,因为教材的编写、课文的选定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是需要专业人员首先从总体上进行设计,再根据各阶段实际需要进行筛选落实,而网上急急忙忙进行指手画脚的多数人,其实得到的信息都非常有限,也不了解全局,更不了解编写人员的整体构想。这样随随便便地发表意见对讨论其实不会有什么好处,只会乱局。这种讨论,虽然也事关语文,却不是我们希望社会积极参与的。社会应该参与的是语文教育的最高的大局,亦即性质和目标问题,因为这才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而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立场和需要出发,对语文教育的目标“评头论足”,这样集思广益,才能使我们取得最大限度的共识。这是语文教育的战略问题,战略问题解决了,具体的策略问题就可以交给语文教育专家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