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民心所系

第四章 语文教育,民心所系

网上曾流传着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上海一个初二学生认为老师把成语“无与伦比”的“伦”字写错了。老师让他写一个正确的,他大笔一挥,一个“轮”字跃然而出。老师问全班同学:“是我写的对,还是他写的对?”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全班同学一致认为老师写错了。如果说这位教师刚才还笃信自己没写错的话,无情现实不由得让他怀疑起自己来。他拿起字典,一翻,“没错呀,是这个‘伦’字呀!”“会不会字典里错了?”一位学生首先发出疑问,其他的学生也纷纷交头接耳:“电视上一晚要播出好几遍的,都有‘车’偏旁的。”“报纸上的广告也有的。”“福州路、外滩地下人行街道牌子上也有的。”……胡乱套用成语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广告人的时髦,好端端的成语受到随心所欲的曲解糟蹋,语言规范的权威受到肆意嘲弄。感受乱改成语冲击最强烈的莫过于学校的老师们。

中文危机,语文教育界是重灾区,现在的语文课在学生心中已退居无足轻重的位置,想起来真是不寒而栗:就在我们这一代,情况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在笔者读中小学的20世纪50年代,语文课即使不说是学生最喜欢,至少也是一门极其吸引人的课程;仅仅过了半个世纪,语文课竟沦落为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漠视母语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心理。学校、家庭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导孩子首先学好英语,把母语降到附属地位。轻视母语导致轻易丢弃传统文化,从而心理上缺乏道德支撑点,国家、民族责任感荡然无存。这不能不让我们对母语、母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感到忧虑。

解决中文危机问题,语文教育问题不能不抓,不得不抓。如果不从教育抓起,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社会上的语言文字应用问题就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