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简字的问题需要加速
我们上面的意见并不是要完全恢复到繁体字。事实上,这个问题现在变得异常复杂,要考虑到的因素很多,繁体字既不可能全部恢复,简体字也不可能全废,中间还有很多技术处理问题。但是,时不我待,这个工作现在是非抓不可了。我们建议可以从这些工作开始:
1.组织调查、了解繁简字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使用现状。繁体和简体客观上给海峡两岸地区交流带来一定的障碍,但随着这些地区的联系日渐密切,港澳台地区的人们对简化汉字的亲和度已有提高,相当多的人已能做到“用繁识简”,内地也有很多人可以“用简识繁”,这就为双方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作为过渡,能不能先不考虑繁简取舍,而允许繁简在一段时间内共存?如果台湾地区能做到“繁简由之”,内地能否在确定简体字的规范字地位的同时,相应给繁体字以同样的尊重和扶持,同时让接受人文学科高等教育的人重新认识繁体字,以利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能否共同探讨,在制定简体字规范基础上,制定共同遵守的繁体字规范?
3.共同研究繁简对应及互换技术的规范。首先解决在使用中人们意见最大、目前也已研究得相当透彻的一对多问题。主要办法是恢复一部分繁体字。这样做,对海峡两岸的现行文字体系触动都不大,是比较稳妥的。同时,也可作为文字统一和规范的一种试金石。可能我们要放弃“毕其功于一役”、一下子拿出一个完整方案来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容易做的先做,同时给群众以可以看得到的进步。
4.鉴于海峡两岸在繁简字使用上的隔阂乃至对立。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立场出发,相关部门应该有更开阔的胸襟,做到对繁简字的兼容并蓄。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要随时准备坚持真理,我们也要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的目的就是一个,看如何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更加有利。我们要有这样的气度。
5.规范字的制定要走群众路线。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制定《规范汉字表》,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和未来的大事,需要慎重对待。首先,对“规范字”要有明确的界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这方面的规定有点模糊,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可以理解。但是从整个形势的发展看来,那种只把简体字和传承字(未经简化的通用汉字)界定为规范字、把被简化掉的繁体字暗示为不规范字的看法和做法应该取消。第二,规范字的制定要走群众路线,语言文字的使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与每一个中华儿女切身相关,应让尽量多的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而不能把规范字的制定仅仅看作少数专家的事。目前“规范字”的研究进度缓慢,甚至有搁浅的态势,可能与这一工作的过度神秘化有关,连许多语言文字工作者都蒙在鼓里,一般群众又如何知道这件事?与其让不成熟的方案拿出来遭到七嘴八舌的批评乃至抵制,不如在进行过程中就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第三,《规范汉字表》的制定可以分步骤进行,不求一揽子解决。如上节所言,如果规范汉字要制定一套完全新的汉字规范,从体系的完整起见,当然以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为宜;但如果是繁、简两套方案互相折中,向中间乃至偏繁体字方面靠拢,则不必等全部成熟了再出台,可以分期分批,成熟一批,公布一批。当初“简体字”不也是分批公布的吗?到最后再出来一个《简体字总表》问题也就解决了。当然,现今的“规范字”研究要做得更慎重,更周密,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包括全球华人的参与!有人担心频繁地改字会给汉字的电脑化带来麻烦,其实这是多虑,因为一,依现在的计算机技术,这种困难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二,所谓分步走,也不是无休止地改个没完,也就是分几批而已吧。
总之,在这一问题上,政府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迅速做出决断。人民群众在看着你们,海峡两岸和全球华人在等着你们,全世界准备学习中文的人们也在期盼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