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海洋经济的研究发展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关海洋经济的概念逐渐明确起来,各领域的学者也纷纷从不同的专业和角度对“海洋经济”做出了解读和阐述。于光远于1978年首次按照经济学的要求给了海洋经济一个全新的定义,并在哲学及社会科学规划会上首次将“海洋经济学”设立为一个全新的学科。1980年,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成立。此后,我国掀开了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研究的新篇章。
海洋经济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朱森林作为广东省省长,在90年代时同众多学者保有一致的观点,认为海洋经济的发展不应局限于产业的角度,也应遵循区域发展角度上的规律。徐质斌教授又对海洋经济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界定与划分,将投入与产出、需求与供给嵌入到海洋经济已有的概念之中。
21世纪初,伴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崛起,我国逐步加深了对海洋经济的认识,提升了相应的探索能力,关于其研究也日渐兴起。近些年我国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关研究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四个方面: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及布局优化、海洋资源利用现状、海洋可持续发展前景以及海洋综合实力评价。
基于学者之前的研究成果,本书对我国沿海11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研究。
一是对于海洋资源利用现状以及海洋产业发展前景的研究。一方面是设定某一个海洋产业来开展研究,并更深层次地研究其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如何进行的,例如,将海洋产业细分为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海水利用业等,再分别展开研究。主要成果有:张耀光(2003)的“中国油气业资源开发与国家石油安全战略对策”、周洪军(2009)的“中国海水利用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佘远安(2012)的“中国海洋渔业:成就、问题和发展思路”,等等。除此之外,研究还囊括对于海洋资源的利用,包括狄乾斌(2003)的“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评价”、黄瑞芬(2010)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研究”、张耀光(2010)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二是对于海洋产业结构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包括韩增林(2003)的“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刘洪滨(2003)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孙才志(2007)的“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升级对策”以及2013年的“海洋经济调整优化背景下的环渤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等,这些都体现了关于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研究。此外,还包括刘曙光(2007)的“海洋产业经济国际研究进展”、张耀光(2009)的“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崔旺来(2011)的“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等,这些就是对现有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性研究,并深层次地研究了不同产业产生的效益高低。
三是关于综合全面的评价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成果有:殷克东(2011)的“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测评”、武鹏(2010)的“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王泽宇(2014)的“基于集对分析的海洋综合实力评价研究”、郭越(2014)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四是关于海洋经济如何实现更为健康以及持续的发展的相关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包括张耀光(2001)的“辽宁省海洋区域经济布局机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韩增林(2003)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以及其于2003年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 狄乾斌(2009)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其在辽宁省的应用”、覃雄合(2014)的“代谢循环视角下的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测度”、李彬(2010)的“我国区域海洋经济技术效率实证研究”、张耀光(2011)的“基于定量分析的辽宁区域海洋经济低于系统的时空差异”、韩增林(2011)的“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