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海洋产业结构改革,促进海洋产业升级

六、深化海洋产业结构改革,促进海洋产业升级

目前我国的海洋产业仍存在效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对地方的远洋渔业进行整改,淘汰部分不合规的海水养殖业。针对初级海产品,地方政府应该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养殖人员一定的支持,促使其对海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给予海产品更高的附加值。大力促进滨海旅游业发展,推进文化旅游的融合。对于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金融业等新兴并且极具发展前途的产业,地方政府应重视并发展壮大,特别是要重视科学技术在海洋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延长海洋价值链并占据优势地位,从而提高海洋经济在全球海洋经济中的竞争力,使我国成为世界海洋强国。

(一)推动传统优势海洋产业改造升级

1.海洋渔业

强化海水苗种产业优势。支持海水增养殖优质品种培育,建设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和良种基地。运用海洋生物技术改善苗种人工繁育技术,创新和推广育苗设备和模式,在原有工厂化育苗基础上,实行智能化和标准化生产管理,全面提升苗种质量,打造环渤海地区最大的海水苗种生产基地。依托国家级种质资源场和水产苗种协会,进一步加强与苗种生产先进地区对接,提高苗种生产能力,在沿海养殖地区加快建设优良苗种生产基地。扩大对虾、扇贝、刺参、牙鲆、海蜇、三疣梭子蟹等品种的生产规模,优化苗种品种结构,形成多元化苗种繁育体系。

创新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依托高标准池塘、工厂化养殖基地,发展高效集约的标准化池塘养殖、高效循环的设施化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创建一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优化海水养殖品种结构,稳定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刺参、扇贝、河鲀、牙鲆、舌鳎等名优品种生产,加快石斑鱼、斑石鲷、梭子蟹等优质特色品种开发养殖,打造对虾、河鲀、海参、扇贝养殖基地。

努力做大水产品加工流通业。鼓励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致力于水产品保鲜、保活,促进精加工产品的开发,再结合低值鱼类的综合利用,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培育海洋食品加工企业集群,建设高标准加工基地。依托中心渔港,加快建设临港海产品交易中心,创新海洋渔业产业链组织方式,发展冷链物流,完善水产品储藏保鲜、检验检测和物流配送体系,构建海产品大出大进、远购远销的大流通格局,搭建环渤海区域交易平台,拓展海产品电商业务,打造面向京津、辐射东北三省的海产品集散中心。

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快推进渔港建设和升级改造,完善渔港基础配套设施,提高渔港综合服务能力。以中心渔港为依托,推动渔业产业升级,延伸海洋渔业产业链,创新发展海洋渔业新业态,建设国家级海洋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水产品加工物流园区、远洋渔业基地、休闲渔业基地、海上垂钓中心、渔家体验中心等设施和平台。以中心渔港为基础,重点打造集水产增养殖、水产品交易、水产品加工及流通、休闲渔业、旅游观光、远洋渔业等为特色的渔港经济区。

积极建设海洋牧场。科学规划布局海洋牧场,制定海洋牧场建设规范和地方标准,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支持各地区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探索建设贝藻礁生态系统,开展人工鱼礁构件的材质选择、礁体设计、礁群布局、鱼礁投放技术等研究,实施多类海洋生物的增殖放流、底播增养。建设海洋牧场观测网,实现海洋牧场可视、可测、可控。以海洋牧场为综合载体,促进海洋渔业与互联网、旅游、休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发展壮大远洋渔业。建设和完善中心渔港,打造远洋渔业基地。开拓远洋捕捞市场,推动与海外国家和地区签订渔业捕捞许可协议。引进国内外远洋渔业企业和大型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设立总部或加工基地,形成远洋渔业总部经济和精深加工集聚区。培育扶持龙头企业,鼓励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向冷藏运输、加工开发、运输配送、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延伸。推动现代远洋渔业船队建设,鼓励新建、租赁远洋渔船。积极推动远洋渔船标准化更新改造,提升远洋渔船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增强远洋作业保障能力。

2.海洋盐业

培育世界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依托南堡盐场和大清河盐场,利用先进技术和装备进行工厂化制盐,加快推进盐田技改项目,提高自动化作业水平。加快制盐工艺攻关,推进结晶池塑苫升级改造,鼓励现有结晶池改造升级为大浮卷结晶池,支持塑膜苫盖设施由现有结晶区向保卤区扩展,提高结晶池单产,稳定滩晒原盐产能。

转型升级传统海洋盐业发展模式。推动海盐加工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鼓励海盐加工企业积极开发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消费群体、不同用途的食用调味盐和日用生活盐。推广渔盐一体化开发模式,促进传统海洋盐业技术升级,降低生产成本。延伸海洋盐业产业链,引导海洋盐业与海水淡化相结合,扩大海水淡化浓海水利用比例,提升制盐效率;加强饱和卤水工厂化制盐和制盐废液的综合利用,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3.滨海旅游

开展海洋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抓住全域旅游发展机遇,更大范围地整合资源,实现联动发展。发挥海岛、温泉、沙滩、生态及文化等资源优势,发展滨海岛游、湿地生态游、海洋文化旅游等,培育海岛主题公园浴场、休闲渔业游艇、低空飞行、旅游设备等项目,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滨海旅游产品供应体系。同步推进智慧生态宜居的滨海旅游新城建设,开发游客中心、酒店、餐饮等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滨海休闲度假全域旅游目的地。

全面实施“ 旅游+” 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与渔业、康养、文化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休闲渔业”,大力开发海洋牧场、海上游乐平台、出海海钓、渔家乐、渔人码头等休闲渔业旅游产品;推进“旅游+养生养老”,加大健康养生养老旅游新产品的培育和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康复疗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养生养老度假等产业;推进“旅游+海洋文化”,结合历史人文古迹等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全面提升旅游品质和吸引力。

发展高端海岛休闲度假。依托唐山国际旅游海岛资源优势与海岛文化内涵,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游、休闲农渔业、历史文化游、佛文化主题游及低空旅游等五大特色旅游系列产品,创新开发唐山湾海鲜国际美食节、唐山湾国际水上运动大赛、海底采摘大赛、佛教祈福大典等多元主题活动,打造国际性节庆赛事品牌。推进海岛重点旅游项目提质升级,扩大旅游岛品牌影响力。加快开发海岛旅游配套服务项目,高标准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海岛旅游服务质量。

优化发展滨海湿地生态游。依托唐山、沧州的湿地资源,培育开发生态旅游、文化休闲度假、体验旅游、商务旅游和康养旅游等五大重点旅游业态产品,打造滨海湿地渔乐节和滨海湿地户外运动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在湿地保护的基础上,提升、整合、规范各旅游项目,建设集湿地体验、鸟类保护、休闲渔业、运动休闲、温泉养生、医疗健康、商务会展、科普教育、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滨海湿地休闲旅游度假区,与周边滨海旅游产品形成差异化错位发展,塑造独特旅游吸引力。

强化滨海旅游区域协作。加强与环渤海城市旅游协作,瞄准京津冀旅游大市场,对外加强联合推介,强化环渤海整体滨海形象,联合开展招商引资、旅游节庆宣传,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对内加强客源地和目的地互动,互设滨海旅游接待与集散中心,定期互办滨海旅游交易市场和推介会等,共同打造主题鲜明、功能互补的滨海旅游品牌。

(二)创新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1.海水淡化

打造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开展海水淡化产业示范工程,培育海水淡化工程设计、成套设备推广应用、海水淡化技术服务等科技型企业,打造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海水淡化产业基地。支持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系统,开展一对一工业企业供应,完善城市供水管网系统,扩大海水淡化利用规模。延伸海水淡化产业链,依托曹妃甸大型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华润电力、三友集团、南堡盐场和大清河盐场,建设集电力生产、建材生产、海水淡化、浓盐水综合利用和盐化工等一体化发展的循环产业基地。

加快海水淡化技术创新。积极开发海水反渗透膜、纳滤膜、超(微)滤膜等各类膜材料、膜组件和膜组器,重点发展海水淡化用高压泵、能量回收等膜法淡化关键装备系列产品以及蒸发器、蒸汽喷射泵等热法淡化关键装备系列产品制造,推动海水淡化装备生产,增强海水淡化技术及装备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利用北控阿科凌海水淡化先进技术,提升海水淡化大型设备的系统集成能力。在曹妃甸建设反渗透膜及膜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海水淡化技术成果共享与转化。

2.海洋科技金融服务

积极发展海洋金融服务业。培育和引入涉海金融服务主体,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发涉海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态,探索设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开发涉海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发展以海域使用权、船舶、涉海专利技术权等为抵押的信贷产品,建立海洋企业信贷评价体系。加快建设融资租赁平台,发展壮大船舶、专用设备、集装箱等租赁业务。巩固提升航运保险、渔业保险等传统保险业务,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开发服务海洋新兴产业的新险种,探索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实现科技、金融与海洋产业有效对接。

培育拓展海洋科技服务业。支持发展海洋研发、创新创业、技术转移等专业科技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科技服务企业,鼓励与京津共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搭建海洋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创业苗圃等创新载体。建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对接海洋科技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快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海洋科技成果应用。探索发展海洋会展业,定期举办海洋科技专业展览和博览会,为海洋科技提供交流、推广和交易平台。

3.海洋生物技术

培育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基地。支持海洋保健品开发和海洋生物制品精深加工,延伸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依托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沧州华晨药业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唐山乐亭县城区工业聚集区生物医药园和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生物制药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海洋生物龙头企业和项目,打造海洋生物技术产业集聚区。

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海洋生物技术先进研发成果,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开展海产品加工废弃物高值利用、海洋生物功能产品分离提取、盐生植物和藻类高效利用等技术攻关,加快研制安全有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保健品和海洋生物制品,加速海洋生物技术成果转化,推动海洋生物关键技术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