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三大经济区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
本文主要从海洋产业的年度总产值、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以及劳动力从业水平等方面对三大经济区的海洋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能够准确指出各个经济区海洋产业的发展特征,并且也能判断该产业的未来短期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实证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环渤海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1.海洋产业年度总产值
1996—2015年,环渤海经济区海洋产业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进步,该产业年度总产值从仅有的887.16亿美元增长到18 078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21.63%。其中,海洋产业对该经济区的区域经济总产值的贡献率也从6.5%增长到15.8%。
2.海洋产业结构
2006—2015年,从整体上看,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变化,但可以明显看出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海洋产业总生产值中的比重分别呈现下滑,基本不变和上升的发展趋势。其中,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2015年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8%,52.8%和41.4%,海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且两者差距较大,说明该经济区的海洋产业结构需要加强优化。由于环渤海经济区的各省市在资源优势和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各省市针对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从而导致各省市在推进海洋发展的过程中所依靠的主导产业也不同。
3.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的从业劳动力水平
到2015年,环渤海地区所拥有的海洋相关科研机构共计58个,且其从业人员有8614人,其相关科研经费高达446亿元,申请的海洋相关课题和专利数目共计3000余项。同时,涉及海洋产业的就业人员高达1081.6万人,占整个经济区就业人员的7.19%。
4.海洋产业的发展环境
环渤海地区的各省市为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以及制度。其中,辽宁省为了加快从海洋经济大省过渡到强省,倡导各个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海洋科技的创新,从而提高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通过调整海洋产业的比重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利用海洋优势发展海洋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河北省的相关部门提出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海水利用工程的建设以及技术的创新,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提高海水的利用率;由于天津市一直处于严重缺水的困境,可能会制约该市相关海洋产业的发展,因此该市明确提出了不仅要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还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倡导推进海水淡化工程的实施;山东省政府为推动海洋产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其中高度强调的是积极创建海洋产业集群,利用其产业优势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使海洋产业实现均衡发展。
(二)长三角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1.海洋产业产值变化
1996—2015年,长三角海洋产业总产值从749.62亿元增长到1.544万亿元,增长倍数为20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1.9%,此外,海洋产业的产值对区域总产值的贡献率也从5.7%增长到14.2%,说明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性明显增强。其中,2000—2004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变化的幅度较大,自2004年之后,变化幅度逐渐缩小,并趋于14%的平衡水平。
2.海洋产业结构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了优化。2010年,其海洋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6%、45.4%和51.0%,其中第三产业的占比超过了整体的一半,高效地实现了三、二、一产业结构优化格局。但是具体到长三角下辖三个省市,其海洋支柱产业则各有不同。
3.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从业劳动力水平
2010年,长三角地区所拥有的海洋科研机构数目为44个,其从业人员共计7856人,其中高技术人员和高知识分子人数就达到5654人,据统计该地区的海洋科研经费高达444亿元,申请的海洋相关课题和申请专利共计4000个。此外,涉及的海洋产业的就业人数占该地区整体从业人员的8.54%。
4.海洋产业发展环境
由于长三角地区的各省市在海洋产业上一直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因此相关部门制定的发展政策也是由各个地市的实际发展状况决定的。其中,江苏省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倡导创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并且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保护海洋环境的力度,并且通过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尽快实现将江苏省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省;而上海市相关部门提出要不断完善海洋综合管理的相关措施,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推动海洋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从而加强该地区海洋产业之间的合作,并推动海洋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浙江省为了能够成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规划格局基础上,又提出了400多个海洋经济相关项目,且投资总额超过万亿元。
(三)珠三角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1.海洋产业产值
1996—2012年,珠三角地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从748.8亿元增长到10 028亿元,增长倍数为13倍,平均增长速率为18.2%。此外,该地区的海洋产业产值对其区域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的变化幅度也较小,其贡献率在1996年为17%, 2000年下降到12%,且近年来一直保持在20%的水平。
2.海洋产业结构
珠三角经济区海洋产业设涉及的主导产业分别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油气业、船舶工业以及渔业等。依据2006—2010年该地区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发现海洋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处于下滑的趋势,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海洋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维持在50%以上。2010年海洋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4%、47.5%和50.1%,说明该地区重点发展海洋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3.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从业劳动力水平
2010年,珠三角地区拥有24个海洋科研机构,其机构相关从业人员共计2655人,涉及的研究生和资深人员共计1369人,相关科研经费超过145亿元,且申请的海洋相关课题和专利项目共计1812个。除此之外,该经济区涉及海洋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地区从业人员的7.19%。
4.海洋产业发展环境
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并提出了把广东省建设成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为了加快发展本省的海洋经济,广东省在一些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倡导相关部门和企业有效利用广东省的海洋优势,不断推动海洋优势产业的发展,进而积极挖掘海洋新兴产业,在提高临海工业比重的基础上,促进海洋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从而推进区域间海洋产业的合作与交流。此外,广东省各地市针对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2012年,广东省政府针对临海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相继又出台了大量的实施方案,总共规划了177个海洋项目,其投资金额超过万亿元。
(四)沿海三大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为了能够全面地对三大经济区进行比较分析,在对三大经济区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纵向比较的基础上,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横向比较。
1.海洋产业产值变化比较
在2001年之前,三大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差距较小,且海洋产值的增长速度都比较缓慢。2001—2005年,其增长速率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珠三角经济区海洋产业产值的增长速率明显比其他两个经济区低。到2006年,环渤海经济区仍然以较高的速率增长,但另外两个经济区海洋产业产值的增长速率发生分歧,其中长三角经济区则相对落后。2012年,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的海洋总产值比重依次分别为42%,35%和23%。
2.海洋产业结构比较
由于三大经济区在区位、资源以及经济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其在海洋产业生产能力方面的差别较明显。从三次产业比重来看,2015年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8%、52.8%和41.4%,2010年长三角经济区比重分别为为3.6%、45.4%和51.0%,2010年珠三角经济区比重分别为2.4%、47.5%和50.1%,通过对比发现,只有环渤海经济区没有实现三、二、一的海洋产业格局。其中,珠三角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较高,通过比较发现,该地区的海洋第一产业比重最低,仅为2.4%,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最高。而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第一产业最高,这说明渤海区的海洋渔业在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3.海洋科技水平比较
由于三大经济区在地域范围以及经济总量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各个地区在人才吸引方面具有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三大经济区的人才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呈现不平衡的局面。其中,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在海洋相关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相关指标上具有一定的互补联系,即此消彼长。由于珠三角地区受地域范围和经济总量的限制,使其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层次上与其他两个经济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