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理论基础
(一)海洋资源开发相关理论
1.资源稀缺理论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及索取能力有了极大的增长。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继续追求现代生活,广阔的土地变成了乡村景象和现代化的都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能力获得更多的资源。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也称为“蒸汽时代”)开始,对煤炭的需求激增,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许多钢铁和石油巨头公司都建立起来。在此期间,对钢铁和石油的需求大大增加,人类开始大量的建造铁路,工厂和钢结构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例如东亚和南美。在此期间,人类更加掠夺自然资源,而且它增长迅速。在社会和工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许多不可再生资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并且资源短缺正在逐渐增加。这种资源持续枯竭的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马尔萨斯提出自然资源绝对和相对稀缺理论。在他所写的《人口论》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是由于人口增长的数量以及土地提供的生产和生活材料增长的不平等所造成的。约翰·穆勒指出:“有限的土地数量和较低的土地生产力是限制人口增长和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期的新古典经济学代表——马歇尔和庇古认为当前资源稀缺状态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关键是不同资源和不同过程的最优分配。同时,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发展了环境资源稀缺论,并探讨了资源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转换。资源短缺理论解释说,随着资源的供应保持恒定并且需求逐渐增加,该供应的弹性发生变化,最终该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海洋资源蕴藏量巨大,但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大多数资源都难以获得。如果固定资源面临着人类的持续剥削,并且对这种剥削的需求继续增加,那么这种情况将使它们变得稀缺。因此,深海资源的未来发展,可用资源数量的扩大,当前资源开发的科学管理,资源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最大化,采矿的可持续性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2.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是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或者是不同产业中,对不同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产业资源、科技研发力量、土地资源等)的协调分配,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是当今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长期规划的主要手段。从诞生到发展,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并逐渐成熟。第一阶段是以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为代表的。古典区位理论以单个城市或工厂为假设中心,忽略了市场、劳动力、资本、基础设施和其他条件,以及风险资本、政府计划和其他易变要素。主要强调成本和运费的最小化。设置条件太理想了,但仍然对现代工业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第二阶段是近代区位理论。主要代表包括费特的贸易区位选择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和泰勒的中央地理理论。由于工业发展过程的不断加速,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正在出现城市化和工业化。在日益增长的环境下,如何为工业企业选择最佳地理位置并最大程度地利用竞争和需求带来的好处一直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费特先生是其中一位代表,他认为运输和生产成本对公司的竞争力有重大影响。同时,近代区位理论取得了许多突破。目标和分析选择不仅考虑单个目标或区域,而且将周围环境与市场、资本和交通状况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市场影响力在工业布局中的地位正在逐步增加,这与经典的区位理论不同,后者只考虑生产成本和运费。第三阶段主要是指现代区位理论,包括行为、社会、计量等流派。现代区位理论更加注重所有地区的生产、贸易、运输以及价格和环境保护等因素,从单一追求经济产出到追求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共存的方向转变。通过实地研究和应用研究模型的结合,从理论假设和推论到变化的研究模型。尽管上述理论研究主要涉及陆地工业,但海洋工业本身不能形成自我进化的内部机制,因为没有足够的产业链。海洋产业从生产到积累,辐射和扩散的发展过程仅通过与陆地工业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如,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需要由石油和天然气冶炼公司在陆地上进行处理,然后才能转化为汽油、天然气和其他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因此,在海洋产业布局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中,除利用海洋和陆地产业布局的共性之外,与陆地产业相比,我们还应注意海洋产业布局的个性化。在海洋工业的未来发展中,它不能单方面自成一体,也不能局限于海洋工业或单一工业的发展。需要对海洋工业的所有部门进行全面了解,以实现跨行业的多领域分层工业布局。同时,产业发展观还需要有效推进陆海一体化发展道路,有效地传递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扩大海洋产业的辐射范围和市场潜力。另外,产业布局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它是与生态和环境有关的环境问题,也是与社会的长期发展有关的社会问题。海洋产业的布局要求遵守国家和政府关于海洋生态文明的指导方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并结合相关的经济,生态和环境理论以改变固有的经济利益。发展政策将生态和环境损失及补偿机制纳入产业布局和区域规划,以确保该产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同时提供长期资源利用、区域产业计划和发展计划。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监测体系,在增加社会发展和工业增长含金量的同时,减少环境损失。
3.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分工理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这个理论有两个方面:绝对成本和绝对效益。亚当·斯密说,人类交换的需求导致了分工与合作,分工会极大地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且带来成本的绝对收益和绝对优势,他认为,每个人都应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和行业,并使用对自己最有利的产品与他人交换。即使对于国际分工,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受益。因此,亚当·斯密在支持贸易自由,同时抨击贸易壁垒和封闭国家。当时,他的理论在英国和欧洲迅速流行。亚当·斯密的绝对统治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和行业。绝对优势理论仍然不能回答许多问题。如果国家或工厂没有绝对优势怎么办?在各个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的公司,这笔交易如何顺利地进行?或者,尽管主流产品的优势相似,该如何进行区域或者是国际分工?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释所有的分工问题。在海洋资源开发中,资源质量、数量和难度可以说是资源开发的绝对优势之一。但是,并非所有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国家都能发挥出它的绝对优势,其他影响因素也是产生影响的原因。例如,国家工业需求、技术成熟度、市场价格趋势、国家能源战略、市场距离、环境影响、熟练工人或工人人数、资本支出等都与海洋资源的开发有关。为了弥补绝对优势理论的许多缺点,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国家可能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有贸易,肯定就有比较优势,因为双方都可以通过贸易获利。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所有行业或活动中的生产技术或生产效率都有优劣之分,这样就形成了比较优势。农民或国家应出口或出售存在最高相对优势的商品或服务,而进口或购买最没有相对优势的商品或服务,以使自己获利。例如,西方人在清末晚期进口中国的绸缎是由于工艺精湛,而不是因为成本。随着中国被迫开放,西方纺织品以低价大量倾销,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这是现实中相对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之间的差异。赫克歇尔-俄林(H-O)理论表明,国际劳动分工和贸易的产生主要由要素禀赋的差异形成。这种差异不仅包括土地和资源等自然因素,还包括技术、劳动力、资本和政府等因素。它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集约化生产的产品,进口由稀缺资源或要素生产的产品。该理论是合理的,但并不完全适用。从生态文明建设和战略储备的角度看,中国政府对一些新发现的大型煤矿实施了保护和储存。内生比较优势理论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则当地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必须相应地发生变化。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如此。与其盲目地遵循传统,而过分依赖某些资源优势,例如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等旧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如关注深海能源、可再生能源、海洋化学能源以及其他新兴产业,并将不可避免地被其他落后地区所取代。
4.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定义为“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从以上定义可知:(1)发展要消耗一些资源,即物质基础。无论是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现代的信息时代,物质基础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坚实基础。(2)通过改变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产能、低效率的旧发展模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极大浪费,减少盲目性地开发利用资源,对于地理环境,不管是陆地还是海洋都有整体特征。1983年,吴传钧教授提出了人地关系体系理论,首先,可持续发展应与该地区可承载的资源和环境条件相协调。“发展与环境是有机整体。”发展必须注重保护环境。环境和资源状况既决定着发展速度,也是衡量发展质量、水平和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其次,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和发展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反之,可持续也为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特点,可持续要求经济增长是绿色增长,摆脱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的粗放型方式。最后,可持续和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要保证发展的最终目标,就要发展生产,但过度追求发展就会产生资源、环境等问题,对可持续造成威胁,因此要平衡好可持续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要求整体的海洋资源开发系统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要与其他系统相协调,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而不是相互排斥、阻碍。
(二)开发强度内涵及其作用机制
力学上的强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损坏和抵抗变形的能力。后来,强度指标被引用到各种学科的研究中,成为许多学科的观点之一。开发强度参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的有关内容。开发强度指的是一个区域的建筑空间与该区域的总面积之比。建设空间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所占的面积。公共区域包括城市建设、独立的工矿、农村居民区、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和其他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分为开发主体与客体。开发强度表明开发主体对客体影响的程度。根据不同的开发客体,将开发强度分为资源、生态、空间开发强度等。开发主体是基础,它决定了可以被开发的每个客体的质量及规模。开发的阈值规定了开发客体的发展要基于特定区域的边界。如果超限制将会过度开发。如果不能缓解区域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资源的供应能力减弱甚至消失。反过来,资源客体对主体的保护性开发将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同时很好地发挥资源的经济价值。各种资源开发客体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或者互补关系。例如,对于相同类型的资源,当需求较固定时,资源开发的增加导致相同类型资源开发和需求下降,带动互补资源需求的增加。随着对海洋油气资源需求的增加,深海钻井以及平台作业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还带动了锰结核、可燃冰等一些深海资源的勘探开发取得新成果。
(三)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内涵的界定
现已有关于从陆地到海洋的各种资源的资源开发强度、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等空间属性的演变的研究。国内对开发强度的初步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土地和耕地资源的研究领域。周炳中认为,资源开发强度指的是各种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从几个方面的状况来表征资源的开发强度,包括:开发活动的频率、规模、速率、资源变化以及资源反馈效应。宋小青认为资源开发的强度是通过人为干预资源的产出对资源自身产出能力的占用程度,以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刘国霞、俞腾等提出了海岛和沿海地区资源开发强度的概念。曹可提出使用空间利用面积和单位空间资源消耗量来表示海域的开发强度。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资源开发的强度主要以人们利用资源数量与资源总量的比值来说明,但是在现实中,资源总量的一些指标是难以获得的,两者是通过比例来表示的。由于这种方法的价值较低等原因,所以在本文中,采用“内部资源承载密度”的方法来表示海洋资源的开发强度。但是,考虑到某些指标的总资源量是很难获取到的或者是部分指标两者之间的比值对现实社会的研究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本文结合“区域内部资源承载密度”来刻画海洋资源的开发强度。在海洋资源系统中不同资源的存在形式和开发利用形式有非常大的差别。结合海洋资源开发产业的实际参考价值因素,在本文中,将海洋资源开发强度(Development Intensity of Marine Resources)定义为:衡量一个地区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改造作用程度。根据资源所属类型、属性和分布特征,海洋资源开发在总资源中所占比值以及承载密度来表示。例如,海洋渔业的资源总量数据很难准确地估算出来,并且季节变化大,研究价值比较低。这种资源用海洋资源承载密度来表示,包括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总量在理论上是固定值,很难获得准确值,就可以用理论上的储量值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