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差异分析
通过对海洋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分析,依据分析结果中影响较大的二级指标:海洋产业科研机构相对密度、观测台站分布相对密度、工业废水直排入海的比重和海洋三产结构比重,对沿海地区进行空间上的比较,分析沿海地区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但是对海洋产业结构的占比,没有进行具体量化分析。本章节主要采用SSM模型对我国沿海十余个省市的海洋产业在研究期间的实际增加量dij、国家增长分量gij、国家产业结构分量mij、地区竞争力分量cij进行测算分析,以更好地体现出地区之间存在的空间差异。得到的实证结果如下。
表8-3 沿海11省市海洋第一产业结构及竞争力评价[53]

表8-4 沿海11省市海洋第二产业结构及竞争力评价[53]

表8-5 沿海11省市海洋第三产业结构及竞争力评价[53]

(1)从实际增长量来看,当rij>rio,说明海洋产业增长幅度要高于全国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从表8-3可以看出,海洋第一产业结构竞争力水平中海南省最高,并且高出全国发展水平的30%以上,其次是辽宁、江苏、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河北,这四个省市也均高于全国发展水平。通过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略高的省份有浙江和福建;天津与全国发展水平相当;低于全国发展水平的有山东、广东和上海,其中,上海要低于全国海洋第一产业增长率的126%。
从表8-4可以看出,海洋第二产业结构竞争力水平,高于全国发展水平的有:天津、江苏、广东和浙江,其中,江苏省比全国海洋产业增长率高出2.01;略高的省份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福建;山东与全国发展水平相当;低于全国水平的有:河北、辽宁、上海和海南,其中,上海低于全国海洋第二产业增长率的123%。
从表8-5可以看出,海洋第三产业结构竞争力水平,高于全国发展水平的有:江苏、辽宁和浙江,其中,辽宁省要高出79%,表现最为显著;略高的省份有:海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福建;山东和浙江与全国发展水平相当;低于全国水平的有:河北、上海和广东,其中,河北省要低于全国海洋第三产业增长率的114%。上海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产值在2006年为3.5亿元,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其产值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到2016年达到3.9亿元,上海整体发展很好,但是其产业发展要明显低于全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
(2)从国家结构分量来看,当ri0>r00时,说明海洋产业水平要高于全国海洋经济平均发展水平,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只有海洋第三次产业高于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率,其他产业发展要低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由此可得出,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与国家整体海洋产业发展相比,若某地区的海洋产业高或低于全国发展水平,一般也高或低于当地发展水平,这说明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趋于一致。
(3)从地区竞争力分量来看,mij+cij>0,表示在研究期间内,地区海洋产业的实际增长值大于国家增长分量与国家结构分量的总和,说明该产业是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通过上表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具备竞争力的省份包括:天津、河北、浙江、福建、江苏、辽宁、广西和海南;第二产业具备竞争力的省份包括:天津、浙江、福建、山东、江苏、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第三产业具备竞争力的省份包括:天津、浙江、福建、山东、江苏、辽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