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水平测度
(一)海洋资源系统及分类
海洋资源通常是指海洋自然资源和生物材料。它通常包括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生物(捕鱼)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旅游资源等。海洋矿产资源是指海洋大陆架和深海底的矿产资源,例如,石油、煤炭、天然气、锰结核、沿海沙岩以及近些年发现的易燃冰。它们通常分布在大陆架和深水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时,采矿非常困难,尤其是对于战略资源,例如深海石油和天然气、锰结核和可燃冰。在产量和研究价值上以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为主。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指海水中丰富的氯、硫、钠、镁、碘等元素,最典型的产品是海盐。海洋化学资源和海洋矿产资源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海洋化学资源可以溶解在水中并使用最新技术提取。这样,化工产业就形成了。因此,海洋化学资源的存在和产业形态,以及其开发利用的差异,形成了单独的分类。海洋生物资源指海洋动植物。海洋动物主要包括软体动物、鱼类、贝类和哺乳动物。海洋植物主要是藻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近海渔业持续增长,但其渔业质量却持续下降。此后,随着我国加强了对近海渔业的控制并积极发展了近海养殖,过度捕捞得到了缓解。海洋旅游资源通常包括两种类型的海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通常是指由独特的天气、地形、海洋或海边以及其他具有装饰价值的海洋旅游资源形成的海洋生物。人文景观主要与沿海人长期居住和生活所形成的海洋文化有关,例如独特的建筑,独特的居住区分布以及祖先传下来的独特的民间习俗、民间节日、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由于其独特性和趣味性,海洋文化景观受到许多内陆人的欢迎。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已成为我国最受欢迎的沿海旅游目的地之一。海洋空间资源通常是指近海陆架和沼泽地的转化以及转化所占据的空间资源。它们通常包括:第一种是海上运输所占用的空间资源,例如海上机场、海上和沿海道路、沿海码头和港口;第二种是海洋生产所占用的空间资源;第三种是海洋储存空间所占用的空间资源,例如日本在东京湾的浅水区有大量的煤矿;第四种是海洋生活空间所占用的海洋空间资源,包括娱乐、住房、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绿地占用的空间。许多国家非常重视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典型的例子是荷兰熟练地从海上获取大量土地,这不仅解决了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而且在能源领域利用先进的风能和潮汐发电技术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来弥补资源短缺问题。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海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辽宁、河北、天津这11个沿海地区作为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研究的目标区域。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进入21世纪之后。无论开发的类型如何,开发的规模和深度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在此期间,海洋资源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较高。从21世纪开始,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对海洋经济和海洋资源的兴趣逐渐增加。主要反映在海洋发展战略计划和海洋工业建设项目的快速增长以及海洋数据的详细程度上,统计数据也大大改善。海洋科学研究主题和学术成就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因此,本文的研究阶段将主要侧重于进入21世纪以来的研究。同时,所有关键指标数据的统计数据,例如确定海洋工程中使用的海域面积和人工海岸线的长度,均始于2002年,是核心指标。因此,调查期定为2002—2015年。本文选择的指标数据主要选自2003—201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该项目用海确认区域数据来自中国国家海洋局的官方网站。海洋空间资源指数所需的海岸线长度和人工海岸线长度数据是通过收集以前的以及审查各省海域使用管理公报汇总得到的。其他指标所需的海岸线长度,近海区域面积以及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储藏量数据均基于各地区的《海洋功能区2011—2020》。
(三)海洋资源开发强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系统性、可比性、典型性、区域性、可操纵性和指标平衡的原则,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定义和含义,从包括海洋空间资源在内的五种资源类别中选择指标。对于不同的海洋资源,使用两种不同的形式来描述海洋资源开发的强度:“区域内资源开发密度”或“资源开发量占总量的百分比”。结合海洋分布的属性特征,利用海域和海岸线的开发强度来表征近海区域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强度。海域开发的强度以项目中使用的海确权面积和海域总面积的比率来表征。项目的海事确认权的面积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已获得使用海域权利的海域面积。使用类型包括工业、渔业、交通、旅游和娱乐,以及海底工程、污水、造地工程等。借鉴现有土地和沿海地区开发强度的成果,通过生产的盐田面积与盐田总面积之比来衡量海盐的开发利用强度。沿海地区(沿海县)的A级风景名胜区的数量所在单位海岸线的密度用来代表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大小;海洋生物资源主要以近海养殖和近海捕捞(近海捕捞)的形式(远洋捕捞海域主要在公海,暂时不包括在内)在资源开发区使用密度来衡量开发强度,不仅考虑了水产区的分布面积,而且还能进行区域的比较分析,这也更加具备合理性。
表5-4 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测度指标构成及权重[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