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框架
根据以上对海洋产业特殊性的分析,不难看出海洋产业只存在于沿海地区,所以脱开海洋产业也根本无法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探讨,生产要素通过聚集到沿海城市产业区的同时,也会通过辐射作用大面积的影响到周围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两者相互依存,但产生影响的方式并不相同,所以本文基于两者差异化关系将其区分开来并提出两个理论假说,且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来加以验证。
假说一:海洋产业集聚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能够实现耦合的发展,且这种趋势日益突显,也就是说,海洋产业集聚区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间存在着一定的系统耦合关系。内陆经济的壮大为沿海地区开发海洋经济奠定了基础,如何在资源稀缺的背景条件下实现海洋产业的集聚发展成为了国家战略部署的重点。沿海地区作为自然资源丰富区,合理利用其海洋资源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海洋产业集聚的发展也同样有赖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海洋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海洋产业在某个地区实现集聚离不开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需要靠区域经济的总体情况来拉动产业的集聚。产业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会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海洋产业并不独立于内陆产业而存在。同样的,海洋产业的集聚过程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只重视海洋产业集聚,或是只关注经济发展都是不可取的,增强海洋产业集聚是目的,同时也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海洋产业集聚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会造成一些问题,如人口密度过高、交通状况恶化、环境破坏严重等,这些都会增加企业进行生产的负担,成本升高,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只重视区域经济的增长,因为如果不对海洋资源进行探索和利用,就是一种对资源极大浪费的做法。因此,应把海洋产业的集聚、区域经济的发展放到同一战略高度,提高相互之间的协调性。首先,海洋产业集聚势必会吸引人才资源这一生产要素,使得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产业区来。其次,集聚能实现海洋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形成规模经济。此外,集聚还可以带动临海临港产业的发展,促进陆域产业于沿海地区产业的协同发展。反过来看,区域经济增长能够反哺高端海洋产业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能够使海洋产业集聚的趋势逐渐向好。
假说二:海洋产业集聚中心的外溢性体现在空间上,其存在一个影响范围边界。海洋产业的这种外溢性和辐射性不仅能够影响到沿海本土地区的经济,也能够拉动或阻碍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迈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地区的海洋产业集聚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又结合海洋产业的特点,所以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相对较好。从国民生产总值的角度来说,长三角地区GDP在2001年约为2万亿元,2011年则迅速增长为10万亿元,短短10年的时间,其GDP总量就增加了4倍,这与上海地区所处经济主导区的地位密切相关。关于产业集聚,克鲁格曼等人提出了“制造中心——农业外围”模型,这个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是我们建立“海洋产业集聚中心——制造业外围”的基础。沿海地区中的经济规模一旦扩大,就会形成一种向心力来吸引各种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上下游的厂商们也自然都愿意在此区域聚集起来形成海洋产业集聚。大港口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基于上述的过程,在给周围区域带来方便低价的交通同时,也使得周边地区的特色产业形成了自我强化的机制。接近中心的外围区域可以凭借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强化自身的产业发展,随着与中心区距离的增大,运输成本不断提高,厂商不愿意继续在此范围内生产的距离阈值就构成了相应的辐射范围。
基于假说一、假说二,我们将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定义为某个地区经济发展与围绕这个中心区域的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建立起合适的模型进行分析。海洋产业集聚和该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耦合性,这一点体现为海洋产业集聚的提高会进一部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健康发展要依靠这两者的协同。本文通过建立耦合模型来分析这种耦合关系,验证假说一进而对海洋产业集聚和当地地区经济发展展开详细的论述。对于假说二,我们将海洋产业集聚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定义为海洋产业的集聚性会形成产业中心区,通过有限的影响范围,这种外溢性的特征会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建立计量模型来检验海洋产业的集聚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定量分析显示这种影响显著,则假说二被验证。这两个假说的建立与证明可以完整的分析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