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基础环境状况
(一)地质地貌
河北省沿海地区的地质构造隶属华北坳陷区和燕山褶皱带单元,构造单元为南向北分布着埕宁隆起、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山海关隆。其中以洋河为界划分地层岩性,分别为地处洋河的北侧以基岩为主的太古界塔子群白庙子组和中生界侏罗系门头沟组、张家口组与白旗组;洋河南侧则位于基底上覆盖厚层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的第三系陆相沉积。研究区内,新生代构造运动相对较为活跃,间歇性存在着活动性断裂,是油气储藏区和地震频发区。研究区域范围内可分为陆域地貌、潮间带地貌以及浅海海底地貌三大地貌。陆域地貌有多种类型,主要有侵蚀剥蚀台地、侵蚀剥蚀丘陵、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海积平原、三角洲平原、渴湖平原、风成砂丘(含丘间洼地)等;潮间带地貌类型主要由海滩、沿岸堤、渴湖、河口等构成;浅海海底主要有水下沙坝、水下三角洲、海湾潮流三角洲、滨海浅滩、海流堆积平原、水下古河道等海边地貌单元。
(二)入海水系
河北省沿海地区主要隶属滦河、滦东及滦西沿海独流入海、运东地区入海河流三大水系,多年来平均入海水量约为40.41亿立方米。河北省沿海共有52条的河流入海,其中滦河全长877千米,为全省最大入海河流(入海水量和沙量均最大),流域面积44 880平方千米,常年有水支流达500余条,河口入海沙量高达1568.92万吨。河口区饵料丰富,温盐度恰好适宜,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是我国开展渔业的重要海域。
(三)气候条件
河北省沿海地区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燥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高温及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则寒冷干燥,春秋气温适宜,春季温暖宜居,秋季天高气爽。全年平均气温11.4~12.1摄氏度,年平均最高、最低温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年均以513.8~668.5毫米的降水量小于1472~2166毫米的蒸发量。年平均风速为2.4~4.7米/秒,风速由陆地向海洋逐步增大。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大风、台风、寒潮、浓雾等。与同纬度内陆地区相比夏季凉爽、光照充足、降水丰沛、空气湿度大,相对湿度在60%~67%,这为滨海旅游、风能开发及海盐生产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气候条件。
(四)海洋水文
河北省海域水温季节差异较大,主要特征是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水温略次之,冬季达到最低。海水潮差波浪小,有利于渔业和滨海特色旅游开发利用。海域波浪主要以风浪为主,主要受冬夏季风的控制,以夏季多偏南向和冬季盛行偏北向的风浪为主,春秋季浪向相对不稳定,且各向风浪频率较小。此外,该海水溶氧度和海域PH值适中,同时营养盐类丰富多样,有利于渔类养殖业的发展,保护并增加海洋生物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