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理论

三、主要理论

(一)海洋经济学

海洋经济学研究海洋经济活动的运行原理和规律,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围绕着与海洋相关的生产要素、产业、区域和生态经济以及经济的合作管理等方面展开,海洋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是其研究条件,而海洋经济增长是其研究核心。由于海洋经济学的特点,它大多被当作应用经济学中的一种,研究海洋经济,是为了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配置有更好的推动作用。世界各国在发展海洋经济时或多或少都遇到了问题,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成了各国的共识。因此,研究海洋经济学,也是为各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理论上的解决方案。

(二)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的革新在于在经济分析中引入了制度因素,对一些研究假定进行了放宽,并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经济主体不但要考虑需求和供给,还得考虑选择合适的交易制度来确保交易的有效进行。

该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具有两面性:一面是看得着的制度——显性制度,例如法律和政策等;另一面是看不着的制度——隐性制度,例如惯例和习俗等。其中,显性制度作为经济生活的保障,其存在十分普遍。当然,隐性制度也十分普遍,它扩充了显性制度的作用,对重复的人类互动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不过,它也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也是社会内部的一项行动标准。制度是通过建立稳定(但不一定有效)的社会结构减少不确定性来发挥其在社会中的主要作用。虽然,制度是以从隐性制度向着显性制度为路径进行演进,但是这个演进过程不太会导致边际变迁的发生,若真发生边际变迁,那么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由于可能是那些规则、非正式约束及实施形式的变迁导致了制度边际变迁,所以制度变迁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同时,受到社会中非正式约束(习俗和行为准则)的嵌入,制度变迁通常是渐进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些约束的作用下被连接起来,而且也可用这些约束来解释历史变迁的路径。从现代西方经济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市场是有效的,而且甚至能达到新古典学派所规定的完美状态。但这种特例对制度的要求十分严格。制度是通过影响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来影响经济绩效。制度和技术决定了交易和生产成本,而这些成本又构成了总成本。对此,诺斯认为“司法、法律以及政府的管制和税收都会影响到厂商和工会等组织的决策,从而影响了经济绩效”。综上所述,制度变迁理论可用来研究海洋经济政策的演进;经济绩效理论可用来演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因此,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研究海洋经济意义重大。

(三)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是探究各产业以及企业的运行规律和机制,在有关于产业的组织、结构、布局、政策以及安全这五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特色的理论体系。在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上,形成了有关于不同产业的发展演进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在对产业政策的研究上,形成了有关于合理规划产业结构目标的理论,并且利用经济政策等扶植战略产业成长。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基本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官方通过《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这一文件对海洋经济进行了定义与分类,认为“海洋产业是一项特殊的经济活动,具有涉海性的特点”。所以,产业结构和政策理论是研究制定海洋产业结构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因此,产业经济学也是研究海洋经济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顾名思义是研究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学科,其理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这是因为不同区域间的要素禀赋与生产方式都有所差异,该学科在区域经济的增长、发展以及经济模型上都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实现一个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同步推进,是现代区域经济所追求的。海洋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海洋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那么,把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用在海洋经济增长的研究上就显得合情合理,拿区域发展理论来研究海洋经济的发展也是理所当然。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理论和模型也对海洋经济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五)其他经济学

不同经济学科的发展理论的目标是不同的。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主要通过经济总量上的增长来实现经济发展,是指导中国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迈进的重要理论。而估测经济活动和资源环境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加入环境资源因素的新指标——绿色GDP的测算,是环境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当然,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也可以作为研究海洋经济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的是,我国人均GDP已达到世界公认的中等收入水平。由于新问题已经开始逐步显现,所以,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发展,经济理论也需要适当作出调整。因此,经济发展理论要匹配与经济的现代化,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在发展目标上,尤其是在经济和社会这两类目标上,要做出适当调节,需要做到两者并重;二是在发展方式上,这就涉及到了产业结构还有竞争力的改变上,当然,绿色发展也不能被忽视;三是在收入和分配上,不仅要提高还要注重公平,尤其是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上,做到城乡平等是必然要求。